内容详情
从“学术比拼”向“人才集聚、项目落地”有效延伸,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南京大学举行——
逐梦学术擂台,放飞科创梦想
■本报记者 阿妮尔
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科创报国汇报会暨颁奖活动在南京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吸引全国2700余所高校、300多万名大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经过层层角逐,472所高校的1283件作品闯进决赛,展现青年学子科创报国的青春风采。
主体赛如火如荼开展之余,这届“挑战杯”还举办科创报国汇报会、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项配套活动,鼓励引导青年学子勇立科创报国潮头,为项目成果转化和高校学子就业搭起“大舞台”,推动一批创新之星从竞赛中“腾飞”。
紧扣时代脉搏,
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虚拟人体——优化新药临床试验方案的人工智能模型”“微波光子超宽带实时频谱监测仪”“转‘微’为安: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单元化整合治理方案——基于江苏省1172家小微企业的调研分析”……决赛现场,一个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应用性强的项目纷纷亮相,涌动着青年创新的强劲活力。
据介绍,本届“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应用研究,聚焦基础学科开展前沿性、原创性学术探索,聚焦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调查研究,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获“挑战杯”,56所高校获“优胜杯”;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及“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作品982件。其中,我省9所高校获“优胜杯”,捧杯数居全国第一,主体赛特等奖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解决光刻‘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南大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南京大学学生马子鸣所在的“软物质·硬科技”团队获得主体赛特等奖,他们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套液晶矢量光刻原理样机,志在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像‘挑战杯’这样的赛事。”东南大学学生刘子成本科阶段就在学校“一人一导”制度下广泛接触科研项目。成为研究生后,他和同学共同研发“多模态融合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疗大模型”,将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相结合,旨在推动基层诊疗水平升级。
此外,本届“挑战杯”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赛,围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领域,引导青年学子聚焦人工智能发展,自主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素养,积极投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项赛事得到热烈响应,吸引全国1.8万余支团队18万名左右大学生参与,一大批创意十足、致力于满足实际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或产品脱颖而出。南京大学参赛团队表现抢眼,斩获7项特等奖,数量居全国首位。
全程精准服务,
做好“后半篇文章”
“非常欢迎参赛师生和到场的技术经理人与我们对接,让更多更好的项目在区域中心落地转化。”在大赛专设的项目对接转化落地活动现场,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投资促进部部长徐桐发出对接邀请。他期待在这场国家级学术赛事中遇到适合落地转化的好项目,“我们致力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高校知识溢出与社会价值双向赋能。”
本届“挑战杯”专门搭建项目库、人才库,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奖,助力优秀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据组委会统计,本届“挑战杯”期间,在项目对接和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精准匹配下,已有37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和我们对接的园区非常积极,觉得项目好就让我们放心干。”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德说,他们团队的技术被多家单位看中。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现场承诺提供30万元资金。“江苏团省委帮助我们把项目视频和资料推送给技术经理人团队,从开始对接到签约,不过1天时间。”南昌大学副教授俞金华说,他所在团队的无人机项目也在现场与企业成功“牵手”。
推进优质科创技术落地转化的同时,“挑战杯”竞赛专场招聘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场,120家企业参会,国有企业、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占比超75%,发布就业、实习岗位需求7000余个。现场,用人单位共收取简历、现场面试超300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00多人,组委会还为参赛学子提供专业指导与政策咨询、简历问诊、模拟面试等服务。
人才补贴、创业政策、青年福利……大赛现场专门设置江苏13个设区市展台,向来苏参赛的师生展示江苏省和各设区市的青年人才政策,并融合文旅资源、产业特色、美食品鉴等互动环节,强化参赛师生对我省城市活力的感知,提升来苏发展意愿。
讲好科创故事,
砥砺青春报国
决赛最后一天,在科创报国汇报会上,多领域院士专家、科研团队、青年企业家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创新创业青春实践等讲述科创报国故事,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分享。
“在‘挑战杯’这个平台上,我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发展的真问题、硬课题。希望大家不追求虚热、不惧怕冷门,不因一时的困难而转向,不因路途的漫长而放弃,这正是科研中最需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勉励大家,要努力让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现实力量。
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姚蕊讲述了“中国天眼之父”、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的故事。“30多年前,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射电天文学时,南老师就提出,要在中国境内建设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姚蕊说,南仁东“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的想法一直激励着团队做敢为人先的科研,“愿我们都能如南老师所愿,成为照亮中国未来的一束光。”
“我理解的‘挑战杯’精神,是敢为天下先,更是超越自我。”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分享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鼓励参赛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勇于挑战、耐于坚守,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创新之力铸造报国利器,以智慧之光赋能千行百业,以执着追求挑战科学极限,以笔墨情怀坚守文化根脉,以并肩同行深化交融互促,以青春拼搏汇聚世界力量,以实证研究绘就智慧篇章……”颁奖仪式上,7位优秀获奖项目代表带着项目登台“快闪”,许下“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大学将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完善科创工作机制,持续写好“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两篇大文章;希望青年学生勇担科创使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