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体局局长的三个“马拉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位教体局局长的三个“马拉松”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陈瑞昌

清晨六点三刻,晨光刚刚漫过通扬运河的堤岸,海安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树群已经跑完10公里。他俯身系紧鞋带时,手机弹出“天天向上·行知研习社”线上平台的新消息提醒——社员李老师刚上传昨晚写就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札记》,文末还附了句:“跟着周局的‘阅读马拉松’,这已是本月第3篇读书笔记。”

这样的清晨,对周树群而言是常态。自提出“三个马拉松”目标——全年阅读不少于25本书,写作不少于25万字,长跑不少于2500公里,这位教体局局长就成了海安教育体育赛道上执着的“领跑者”,带领全市9000余名教职工在“阅读、写作、成长”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阅读马拉松:

从“案头卷”到“满园香”

“您这本《极简宇宙史》的批注比正文还多!”在周树群的办公室,记者翻开他常读的书籍,红笔批注密密麻麻,金句迭出,比如“教育亦如宇宙,需包容每一颗‘星辰’的独特”。

“记得我们刚结婚那会儿,条件一般,卧室也是书房。晚上,我陪着孩子睡觉,他在灯下阅读、思考、写作。很多次夜里醒来,他还在灯下端坐,奋笔疾书。”周树群的妻子杭丽回忆起往事,语气里满是心疼与理解,“那时候他发表的教育文章,大多是在深夜磨出来的。”

后来,周树群虽然离开教育系统一段时间,但这份对阅读与写作的执着从未因身份变化而改变。他的公文包里始终装着两件必需品——笔记本电脑和阅读器,高铁上、飞机上、汽车里,只要有空闲,他就拿出来读,还会随时把想法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怕回头忘了”。

“我常跟老师们说,不是忙得没时间读书,是不读书才会忙得没头绪。”一次在学校调研,有教师抱怨“备课都没时间,哪有精力读书”,周树群当即拿出自己的阅读记录本:“你看,我每天5点起床读1小时,出差时在高铁上读,甚至开会前的10分钟也能翻几页。去年我读了25本书,约530万字,靠的就是‘见缝插针’。”

这份坚持,进而发展为海安教育系统的阅读行动。2024年9月,周树群牵头成立教师“天天向上·行知研习社”,全市设立总社,学校成立分社,“社员每月读书不少于1本,每两月共读1本经典”。从《美的历程》到《我的阿勒泰》,从《陶行知教育名篇》到《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每本书都有周树群的推荐语;每月的读书交流会上,他总会带着自己的读书笔记“现身说法”。

如今,海安教体系统的阅读热潮已然成型:研习社社员全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超60场,近400篇读书感悟入选“六星日记”;农村学校建起“流动书架”,城区学校打造“教师读书角”,幼儿园教师也自发组建“绘本研读小组”。“以前备课靠经验,认真读书后才发现,教育有这么多新方法。”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戴玲感慨道。

写作马拉松:

用“笔底情”筑“成长梯”

“2024年3月4日,多云。市委谭书记说‘教体局要淡化管理、强化服务’,服务的对象是谁?是学生,是教师,是家长……”在周树群的工作日志里,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2024年,他写下240559字日志,平均每天近700字。2025年1月至10月,已完成21万字。

“写作不是任务,是与自己、与教育的对话,比如在学校调研时发现的问题、跟教师谈话时的启发,写下来才能记得牢、想得深。”周树群给记者讲了一个在区镇工作时“文字破难题”的故事:几年前,苏州一家科技企业有意落户海安,却因顾虑“营商环境”迟迟未签约。他连续3天写下《新稷科技落户的思考》,从海安的产业优势写到教育配套,从政策支持写到服务细节,并将3篇日志发给企业负责人。“对方后来跟我说,这些文字让他看到了我们的诚意。”一个月后,企业顺利签约,如今已成为海安的“明星项目”。

这样的“文字力量”,周树群希望传递给每一名教师。在他的推动下,研习社实施“笔耕不辍·日记”行动,鼓励教师记录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生活感悟。“很多人认为,财务科科长只要把账算好就行了。但我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财务工作与个人成长相辅相成。”海安市教体局财务科科长周纯说,她是教体局机关的15个“天天向上”社员之一。在周树群看来,这就是成立行知研习社的初衷。

每天晚上随手记录,每个周末专题整理,成为周树群固定的写作节奏。就这样,他完成了一篇篇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有作为局长的讲话,还有娓娓道来的散文、循循善诱的对话、直击痛点的教学反思、致敬前辈的人物随笔,以及写给教师的暖心寄语。

让写作成为习惯,也成为周树群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截至2025年10月,海安市教师行知研习社200名总社社员已累计上传笔记4741篇,总字数近500万。周树群化身“班主任”,每天阅读、批改,部分内容汇编成《教育的温度》一书。“我不要求老师们写‘华丽文章’,哪怕是记录一堂课的得失、一次与学生的谈话,都是成长。”周树群说。

长跑马拉松:

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3小时26分钟,是周树群个人全程马拉松的最好成绩。作为“大众一级选手”,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全年跑步2500公里,每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3场马拉松赛事,一次全马,两次半马。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500公里就是每月约210公里,每天约7公里。“考虑到天气变化,得按照每天10公里起计算,每月跑20天,每周跑5天,这样才能保证完成目标。”他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每天清晨6点左右,换好跑鞋就出门,除非下暴雨,否则从不停歇。2024年他跑步2195公里,相当于绕海安城区跑了百圈。今年到10月底,他已跑步2150公里。

“跑马拉松和做教育,道理是相通的——都需要坚持,都怕放弃。要让老师、学生们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在周树群看来,中小学体育除了教会学生一些技巧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精神,这需要教育人做‘长期主义者’。”

担任教体局局长20个月,周树群的“三个马拉松”已从个人目标,变成海安教体系统的“成长密码”:研习社社员从首批200人发展到1300余人,“天天向上”学习平台成为教师离不开的“成长阵地”,研习社二期210名社员累计完成1032万步,7名社员里程超20万步。海安教育体育局获评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暮色中,周树群的身影渐渐融入城市的霓虹,身后是海安教育的万家灯火——那灯火里,有教师在灯下读书写作的身影,有学生在操场奔跑的笑声,更有一座城市对教育体育事业的期待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