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篱种菊,自在心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修篱种菊,自在心安

■周广玲

刚参加工作时,我租住在临街的公寓里。每天清晨,总被来往车辆的嘈杂声吵醒。隔壁的阿姨时常对我说:“这些声音一直都在。不是耳朵在听,而是你的心在听。”当时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今回想,才懂得其中的深意——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外界打扰了自己,其实是我们内心先有了可供打扰的空隙。

真正的平静,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两位僧人在河边争论。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僧袍轻扬。年轻僧人说:“是风在动。”年长僧人却说:“不,是幡在动。”这时师父缓步而来,淡然道:“是你们的心在动。”世间纷扰永不停歇,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感受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内心有关。

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饮酒》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保持内心的宁静,并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心境如何。心若为外物所扰,即便隐居山林也难逃喧嚣;若能超然物外,哪怕身处闹市也可得宁静。

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伏。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莫听”二字,既是一种倔强,也是一种从容。苏轼并非听不见风雨,而是选择不被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的诗意与宁静。这是一种由内而生的精神力量——外界风雨再大,他心中自有清风明月。

内心的平静,会逐渐改变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当你不再急于向外界证明什么,也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眼光时,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声音、让你感到烦恼的杂音,便会慢慢远去。并非它们消失了,而是你在心里为它们重新安排了位置——从生活的中心退到边缘,不再能左右你的情绪与选择。

内心的平静,能赋予我们独特的力量。当周围的人都匆忙赶路,这种力量让我们敢于驻足思考;当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它给我们表达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中,它帮我们保持自己的节奏。这力量,来自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与全然接纳——明白自己是谁,要去哪里,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外界的评价,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不过是沿途的风景,而不是左右方向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