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教育安全研究新境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辟教育安全研究新境界

——评《教育风险治理通论》

■杨九俊

《教育风险治理通论》

倪娟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众所周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倪娟研究员的新著《教育风险治理通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力作。这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不仅对我国教育风险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更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安全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该书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代表了学界的高度认可。

开创性的理论建构

翻阅这部厚重的著作,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勇于探索的学术勇气。长期以来,教育学界更多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与积极作用,对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关注不够。倪娟研究员独辟蹊径,将风险社会理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构建的教育风险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创性。作者没有简单移植西方风险理论,而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提出“教育风险”“教育领域风险点”“教育危险源”“教育脆弱性”“教育韧性”等一系列本土化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420个真实案例的深入剖析,体现了扎实的实证基础。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运用QCA(定性比较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现代研究方法,使得理论建构更加科学严谨。

从学理层面看,该书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其一,建立了教育风险研究的基本范畴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其二,揭示了教育风险的生成机理与演化规律,从系统内原发、系统外诱发、系统内外关联三个维度深化了认识;其三,构建了教育风险治理的理论框架,包括基本逻辑、要素构成、治理过程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深刻的现实洞察

阅读此书,我深感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书中将教育风险分为危及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威胁公共安全以及综合影响4大类型,这种分类方式既有理论依据,又紧贴实际需求。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确实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如意识形态渗透、校园安全事件、心理健康危机等,都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作者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部分内容尤其精彩。书中指出,如果执行不当,“双减”政策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加剧教育不公平、引发新的教育困境等问题。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调研数据得出的理性判断。作者团队对百余所学校、数千名教师、上万名学生和几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这种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为政策建议提供了坚实支撑。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出的“流程再造”理念,主张通过优化政策执行机制来降低风险。作者认为,应当构建“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互动机制,形成“政策内容—地方学习—政策细化—执行效果评估—政策调整/政策纠偏”的运行闭环。这种系统思维对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独特的研究视角

该书的另一个亮点是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传统教育研究往往聚焦于“应然”层面,探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本书则更多关注“实然”与“或然”,即教育实际是什么样子,以及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的研究转向,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

作者将教育风险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考察,这种宏观视野值得赞赏。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这个高度审视教育风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战略地位。书中提出的“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微观机制的探讨。书中对心理危机、校园欺凌、“校闹”等具体风险事件的分析细致入微,提出的嫁接、靶向、溯源与融合4种治理模式各有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顶天立地”的研究风格,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值得学界借鉴。

扎实的方法论基础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新意迭现,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特别是QCA方法的运用,在教育研究中还不多见,这种方法能够识别导致特定结果的多种因果路径,非常适合分析复杂的教育现象。

书中对420个公开案例的跟踪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通过聚类分析等技术手段,从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这种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推广性。同时,作者还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和典型性,选取的都是近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件,使研究更具现实针对性。

在数据处理方面,作者展现了娴熟的技术能力。书中大量运用图表、模型等可视化手段呈现研究发现,使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便于读者理解,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此外,该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容忽视。作者提出的风险防范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风险,书中分别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意识形态风险,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安全风险,主张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质量风险,提出优化评价机制等。这些建议都是基于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据了解,该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建议已经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这种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良性互动,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作者还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将研究成果传播到教育一线,惠及了大量教育工作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出的教育风险治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作者构建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监测机制、应急机制等,为各级教育部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度框架。这些机制设计既考虑了中国国情,又吸收了国际经验,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

总体而言,《教育风险治理通论》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丰富了教育风险研究的理论,更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这部著作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治理体系,确保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