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浅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厚植文化意识的实施路径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张晟
新时代,语文学科承担的文化使命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将“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定义为语文的核心素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厚植文化意识,对有效开展语文学科的思政教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学,应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索文化元素在不同文体的语文篇目中的融入方式,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真正将教学方式从“说教”转向“涵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深挖文化印记:
深入解读,发掘内涵
一般来说,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语言、文字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种种丰富的文化现象,诸如我们所熟知的节日、民俗、音乐等。
以莫言的《过去的年》为例。我们说莫言是一位寻根文学作家,那么,“根”是什么?学生一般认为“根”是故乡,是以往的生活,但若放在一个较大的维度上,则更多的是指文化的根,其中的文化元素首先体现在文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文中提到,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守望与敬畏的意味。春节不仅是节日,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其中的神秘感,源自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与对未知的想象,这本身就是民俗与传统情怀的体现。
文中也提及,过年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准备年夜饭、包饺子等,这种团聚的氛围体现了家庭和亲情的温暖。同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晚辈则需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传承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章提到的腊八熬粥、辞灶日祭灶、除夕祭祀天地神灵等习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俗的延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记忆的复苏。莫言不仅重温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更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要从这方面深挖课文中的文化印记,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但是学生常常会陷入对作品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的困境。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提到“竹枝词”这一题材,它是巴、渝一带的一种民歌体裁,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态,还翔实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发展、交通地理等,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折射出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竹枝词产生之初的特征风格,并将其放入历史体系中,全面考量其发展状况,从而对这种文学现象有更为清晰客观的理解。这就是一种发掘能力的提升,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的更为深刻的审视与思考。
激发文化共鸣:
深入其境,深化认识
对文化的感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可以摒弃对作品产生当时当地的考量,而是需要发展地看待具体的作品。阅读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作品需要依社会本身样式再现生活。只要作者存在于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当中,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与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不论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如何,或者用怎样的思想观念理解具体的作品,前提都是要尊重作品的历史客观性。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需要我们去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开展一种“沉浸式”的课堂教学。
在组织方式上,我们可以不断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特定的历史场景或文化背景,让学生“深入其境”,引导其深入体会人物感情,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刘和珍撰写“感动中国”颁奖词。要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情境中,与情境中的人物也就是刘和珍产生“共情”,才能够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再比如在教学《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课时,我们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在北大的入职演讲导入,创设情境:如果时间倒流,你也是当时台下的一名学生,你有何感触呢?以此为学生创设真实且具感染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文化主题,发表个人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特定的文化内容,如由《林黛玉进贾府》引出对《红楼梦》整本书的解读,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提升文化素养:
登高望远,优化策略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应放眼时代大背景,紧跟时代的脚步和学生的成长,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了解并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实现文化意识的厚植。
在具体策略上,我们需要在“深入其境”的同时“登高望远”,适时更新观念,建立“大语文”教育观,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让语文教学跳出单一学科领域,以“语文+”的模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戏剧表演(涉及话剧、小说类的文本)、知识竞赛等,让不同的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文化区等,放置经典名著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依托学校的各类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惠山泥人、凤羽舞龙、汉服、茶艺、无锡剪纸、赛龙舟、留青竹刻等,通过学校建设的非遗传承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土文化遗址和本地的博物馆,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家乡的热爱。
我们应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学素养等各方面的发展。通过观察学生在文本挖掘、情境任务、翻转课堂、互动讨论、课外拓展、文化活动等不同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探寻语文学科和情感教育的关联性,明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教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厚植文化意识,真正成为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