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心灵胶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投身乡村教育16年,南京江北新区永丰小学语文教师朱玉静化身扎根三尺讲台的“心灵摄影师”,用心用情记录育人路上的“好风景”——

一位乡村教师的“心灵胶片”

■本报记者 杨潇 通讯员 岳明珍 崔璨然

清澈的眼眸在阳光下闪烁,飞扬的马尾辫随风跃动,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没有专业的背景布置,没有精致的滤镜修饰,更没有复杂的后期处理,这些质朴却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近日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这些动人时刻的捕捉者,正是南京江北新区永丰小学的语文教师——朱玉静。

16年的岁月中,朱玉静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孩子们眼中“最懂我们的人”。而她手中的相机,也从一开始记录个人生活的工具,变成了一双“教育的眼睛”,见证了一所乡村小学10多年来的点滴变迁。

“随手一拍”的背后:

16年的坚守

2009年的夏天,朱玉静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初次登上永丰小学的讲台。彼时的永丰小学还坐落在南京市浦口区龙王山脚下,朴素的教学楼与山色相映成趣。每天清晨,师生们总能看到山间缭绕的薄雾,像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

“我们学校很美,孩子们也格外淳朴。”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的笑容,心思细腻的朱玉静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要是能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记录下来,那该有多好!于是,她花费第一个月工资,购置了一台当时颇“时髦”的卡片相机,拍下了几组照片。“刚面对相机时,孩子们还不太习惯,看向镜头时有些羞涩,有的甚至还会躲在同学身后。我就鼓励孩子们勇敢一点,笑一笑。”朱玉静告诉记者。

2014年,朱玉静“解锁”人生的另一个身份——成为一名母亲。同她一起“升级”的,还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和她手中的那台相机。“这几年,学校发展飞快,不仅有了现代化的校舍,还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让村小的孩子们能更好地长见识、增本领。”朱玉静说,“我的卡片相机也升级成了一台数码相机,派上了更多用场。”

翻开朱玉静的相册,就像打开了一本乡村教育的“视觉日记”。16年来,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故事,而朱玉静几乎对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现在,孩子们自信多了,见我拿着相机,还会主动凑过来,往镜头里钻,‘老师,给我拍一张!’”

“心灵摄影师”的秘诀:

读懂孩子的心

在朱玉静的镜头下,孩子们的笑容总是格外动人——眼神清亮,眉宇弯弯,反光的“大白牙”成了照片中最生动的元素。这些不加修饰的画面,传递着直击人心的温暖,也让大家不禁感到好奇:是什么让这些孩子的笑容如此灿烂?

“我校现有5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少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内心可能藏着难以察觉的脆弱。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谈及让孩子们笑口常开的“秘诀”,兼任学生成长导师的朱玉静俨然已是“行家里手”。

朱玉静班里的学生小阳(化名)自小父母离异,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校期间她常常情绪低落,下课后也只是一个人待着。朱玉静回忆道:“平时我会多观察小阳的状态,在她情绪好的时候与她分享开心的事,课间陪她一起看漫画书,让她帮我选一选好看的照片……后来,小阳会主动和我分享她的心事,变得开朗了,更好地融入了集体。”

朱玉静还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学。语文课上,她会引导孩子们通过写日记表达情绪;班队会上,她会组织“我的情绪小怪兽”等主题活动;在她拍摄的照片中,也常常隐藏着心理教育的契机——“你看这张照片,小军(化名)从前总是躲在角落,现在能站在中间笑了,这就是成长。”

“如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认为,这是一块需要深耕的‘阵地’。”在永丰小学校长姚玉梅看来,留守儿童比例高是乡村学校的普遍现象,这些孩子往往敏感早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密码,是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全员关爱导师制”的实践:

让师生共成长

近年来,江北新区以“润心”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行“全员关爱导师制”,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关爱体系,让无声关爱浸润乡村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过程中,永丰小学将“知心”二字落实在日常细节中。从“童心小屋”里藏着成长迷茫的“秘密卡片”,到校园大树下倾听家庭困境的“情绪树洞”,孩子们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地点与方式,将心中的烦恼告知导师。

今年起,该校还创新探索全员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把选择导师的主动权交到孩子们手中;推出“我和老师合个影”“我向老师学一技”等系列活动,让师生“双向奔赴”。永丰小学的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把导师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教师们也渐渐发现,当自己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爱便自然流动。

“我们的付出从来不是单向的。”提到与孩子们相处的暖心日常,朱玉静的语气中洋溢着幸福:“孩子们远远看见老师,会主动跑来帮忙抱作业、拿书;教师节会悄悄给我们准备惊喜,有时是一幅画,有时是一封信,有时是一颗舍不得吃的糖……”

“现在不光是我,我们学校其他老师都有随手抓拍的习惯,孩子们的笑容太治愈了。”朱玉静说,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教师们的蜕变。“当孩子们的笑容一次次被定格,我们也从‘光影摄影师’慢慢成长为‘心灵摄影师’。”

“每一张照片都是孩子的成长见证,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谈及未来,朱玉静表示她会继续拍下去:“乡村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守护童年、点亮梦想。我们愿意做那束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