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河海大学召开建校1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并举办系列校庆活动——
砥砺兴水育才,建功江河湖海
■本报记者 阿妮尔
“三峡大坝的混凝土有河海人的配方,小浪底的调沙方案出自河海人的课堂,白鹤滩水电站的浪花里有河海人的汗水,港珠澳大桥的基座下有河海人的担当……”10月27日,河海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110名学生代表以青春之声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河海见证,建功有我”的誓言。
110年来,河海始终与水相伴、与国同行。“新中国第一部水利史专著、第一批水利中文教材、第一个水文系等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史上诸多‘第一’,折射出学校立德树人的奋斗初心。”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介绍说,从河海大学走出了一大批治国栋梁、两院院士、学术大师、强军之将和业界翘楚。他们当中,有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汪胡桢、须恺等水利工程专家,有“三峡之子”郑守仁院士、“中国大坝安全的守护者”吴中如院士等。此外,还有30多万名河海校友如奔腾江河流向四方,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创造了我国涉水领域若干个“第一”,为守护江河安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书写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传奇。
连日来,河海大学以多场学术活动和成果发布向校庆献上“贺礼”。
10月25日,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在河海大学召开。开幕式上,“安澜-水灾害防御系统”正式发布。该系统由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河海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融合水文、干旱、风暴潮等五大类模型,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及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干旱监测预测、风暴潮预报预警、地下水监测预警等四大子系统实时运转。
“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安全可控的水灾害防御综合业务系统,对提升我国水灾害防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建云自豪地说。
10月27日,河海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科学司牵头发布《数智时代国际水教育合作的河海倡议》。此项倡议由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代尔夫特水教育学院、国际水协会、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37所国内外高校与机构共同发起,呼吁共建全球数字水教育平台、打造水教育国际数字资源库、制订水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南、推动水资源教育在数智时代的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110年来,河海大学师生始终胸怀“治水兴邦”使命,不断与水“对话”。“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水利信创’理念,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研发出‘河海智慧水利1号芯’,为水利行业的国产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底座技术支撑和安全保证。”河海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胡鹤轩说。该校还研发全国首个水利云平台,开发首套大数据驱动的洪水预报系统,首创水利知识图谱体系。
9月,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中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等4处工程成功入选。申遗背后,是河海大学教授陈菁带领团队在元阳厘清梯田沿革、为工程建设历史演变提供有力证据,在句容基于GIS技术还原历代湖区边界和灌溉体系的持续攻关。“这不是简单的申遗,而是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灌溉工程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陈菁说。
“从全国水功能区划到河湖水环境治理,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源于母校的滋养、启迪与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说,他在河海大学学习治水方法、深耕水质改善,培育国家人才、构画美丽江河。他表示,愿做学生成长航程的引路人、学术创新疆域的开拓者、服务国家社会的笃行者,将教师的荣光永远烙印在学子丈量山河的足迹上,让“河海师道”永续。
“河海大学将坚定不移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最高追求,把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使命。”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表示,学校将始终秉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初心,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培养更多胸怀天下安澜、堪当时代重任的有用之才,高质量开创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