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建一间充满无限可能的教室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王晓波

图为教室的一角
2013年6月,“全美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受常州市教育局邀请前来访问武进区人民路小学。我的班级成为此次雷夫常州行唯一参访的教室。参观结束后,教育局局长对我说:“我去过第56号教室,你的教室和它很像。”我没去过第56号教室,也没有问两间教室像在哪里。
直到我读了尹建莉老师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的推荐序,才明白:教室与教室的区别不在于物理空间,而在于精神气象。一间真正意义上的教室,可以穿越时空,容纳世间万物,它是辽阔的,是没有边界的,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这便是我对完美教室的理解。
教室
2014年9月,我成为三(12)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周,我和孩子们一起给班级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猫的国”。我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根据他们对班名的理解来设计教室空间。
小宇第一个站起来说:“既然我们的教室是一个王国,那是不是应该有银行和医院?”话音刚落,就引来许多孩子的附和:“王国里应该有花园。”“还应该有蛋糕房和咖啡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唤醒了,大家都沉浸在对未来教室的美好畅想中。
我的“脑洞”也打开了:对呀!教室不只是一个由桌椅、黑板和讲台构成的物质空间,它还是一个师生同在的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甚至是一个生态空间。在这里,师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一起创造属于这个空间的故事。
我把孩子们的想法告诉家长,家长们也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到班级建设中。大家利用国庆假期收集素材、采购物品,忙得不亦乐乎。10月7日,老师、学生和家长相约到学校,一起建设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室:入门处,木质的“猫的国”三个大字替代了“三(12)班”;教室前后门口的地面上,都摆放着憨态可掬的猫型脚垫;进门的卫生角里,摆放着凯蒂猫造型的肥皂盒和餐巾纸盒;墙壁上的陈列柜里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的手工作品,有十字绣猫、纽扣画猫、钻石画猫、布艺猫……在大家的努力下,物理空间有限的“猫的国”有了图书馆、花园和烘焙坊,学生们的想象力不断激发,教室的容量不断扩大。
社区
教室空间的打造,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可以随着教育生活的铺展和课程的完备而逐渐完善。参与教室空间打造的也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应该有家长。
小阳的爸爸发现一些同学家里没有打印机,打印资料很不方便,就为班级添置了一台打印机,于是,教室便有了“打印社”;有孩子发现老师们经常会请同学帮忙取东西或是发放物品,于是提议成立“快递站”,大家争着做“快递员”;有的孩子为了向我证明教室里可以有“饭店”,特意带来了亲手做的点心;我把实验室的常用仪器放在教室里,小孙的爸爸知道后,给班里赠送了一台显微镜和一架望远镜,于是我们的教室又有了“实验室”……
有一天,孩子们和我说起,学校里一些空间的使用率不高,有的地方他们甚至从未去过。于是,我决定把教室空间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把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变成教室的一部分。阳台成了每周“淘宝市集”的场所;图书馆是我们开展“猫眼看世界”课程的场地,那里的温馨空间是我们每月过集体生日的地方;在走廊打造的“花园”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时,我们又开辟了一块“菜园”,配合农历课程供孩子们播种、写自然笔记……
我逐渐意识到,教室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搭配,也不单纯是为了审美,而是要给学生建设一个能够随时随地主动学习的社区。这样的空间设计,应该从墙面布置走向场景设计,从平面展示走向立体架构,从单向呈现走向互动体验,从零散铺陈走向系统规划。
世界
教室不是全部的世界,世界才是全部的教室。对于学生而言,天地自然、世间万物,都是教室的延伸。
共读完《苏东坡传》后,有学生提议跟着苏轼的足迹游历中国。于是,我们和旅行社策划了一个6天5晚的海南研学之旅,从研学地点的确定、路线的选择、游览资源的开发到研学任务的制订、行前各项工作准备,一一设计、推敲。在海南,师生们结合东坡先生的作品和经历,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辨识热带植物,学着和陌生人打交道,到当地学生家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感受不一样的南国风情。
记得孩子们抵达沙滩时兴奋极了,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欢呼着奔向大海。他们一边品尝新鲜的椰子汁,一边比较:“喝起来特别清爽新鲜,比超市里买的好喝!”吃到屯昌黑猪肉时发出感叹:“好香的肉,为什么会和我平时吃的肉不一样呢?”当地人告诉孩子们,这里的猪都是原生态养殖的,它们的生活很悠闲,有时还会到大街上散步,引来了孩子们的一阵惊呼。在这样的比较和观望中,孩子们睁大了眼睛,也扩展了视野。
这次研学旅行中,我们还去了南海博物馆,深度参观后,孩子们原本零散的知识碎片一下子串联起来了。“终于明白了南海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原来新闻里说的南海问题是这么回事啊”“原来南海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还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啊”……孩子们一边交流讨论,一边请教老师和工作人员,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与其让孩子们生硬地记住一个个知识点,不如给予他们更多观察和发现的机会,启发他们提出更多疑问,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教室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当教室的空间发生改变后,空间就能成为第三位老师,学习、生活、教育在悄悄发生,真善美在这里慢慢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