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呆鹅”的成长之旅
■ 江西省横峰县兴安学校 徐思杰
成为老师之前,托尔斯泰笔下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句遥远的文学名句。直到真正走进教室,穿行在课桌间,我才发现,这句话如此真实地映照着当下许多县乡孩子的成长境遇。在我的班级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这样的班级,也存在于中西部无数的县域中学。
《三联生活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缺少托举的县乡中小学生,正在面临比以往严重的心理危机》的文章,其中有几句话令我久久难忘:“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他们比我当时更早、更直接地感受到和城市孩子的差距,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感;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社交障碍、厌学等等,他们寄希望于在网络上被看见、被尊重、被接纳。”
我们常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玫瑰与仙人掌,却忽略了土壤本身的复杂差异。这也把我们推向一个教育之问——我们究竟要如何培养具有独特生命形态的“完整的人”?我想,当教育成为点燃火种的艺术,而非浇铸零件的工艺,玫瑰与仙人掌终将在各自的季节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我给我的班级取名为“呆鹅班”。坦白地说,我们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却有不少“生活艺术家”。我希望他们最终成长为真诚明亮、勇敢善良,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人,因此,我们的班级精神是“喜欢自己,会找乐子”。而这些来自日常的快乐,恰恰印证了“呆鹅”们的幸福成长。
班里男生比较多,活泼好动,时不时地就会闯出点祸,跟他们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并不见效。既然常规操作不起作用,那就上点“黑暗料理”吧!
我们的班级小惩罚主打沉浸式体验:忘写作业就要挑战干噎酸奶,体会知识“卡”在喉咙的窒息感;上课迟到就要喝我亲手制作的秋葵泡水,黏滑的触感比说教更能让人记住守时的重要性;语言不文明就来一颗青梅棒棒糖,让酸涩冲刷语言的杂质。
教室,本就不是一个杜绝错误的地方,而应当是一片允许试错的土壤。这些看似滑稽的惩罚,实则是用幽默感化解师生间紧张的对抗,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人生的旅途上,爱与理解往往比苛责更能推动人向前。
有一天,我收到了3张照片,照片上3个女生的胳膊分别被她们自己用小刀划得触目惊心。我和她们在办公室里面对面坐着,沉默了许久。那个在作文里写“我家像装满碎玻璃的糖罐”的姑娘轻声说:“老师,划破手臂的时候,心里那道口子就不那么疼了。”
她们划伤自己的理由大多来自家庭。这些伤口不是青春期的猎奇,而是歪歪扭扭的求救信号。原生家庭的裂缝里生长出迷失方向的灵魂,在缺少爱和阳光的环境里,我如何忍心再去苛责她们呢?
于是,我不再执着于修补裂痕,而是尝试在缝隙里播撒花种。每个月,我们班会组织一次“幸福补给日”,有时候是一起吃炸鸡,有时候是合唱一首歌。看似简单的仪式,其实是在帮孩子们把破碎的玻璃慢慢拼成能照见自己的镜子。当我把记录的镜头聚焦到那个非常内向的孩子身上时,他突然笑着对我举起了剪刀手。那一刻,我相信记忆是有重量的。
有一段时间,班级卫生问题让我头疼不已,直到有一天我半开玩笑地问:“你们真的看不见地上的垃圾吗?一定是地板的问题。”大家沉默了。
清明假期前,我们彻底打扫教室,一起为地面刷上蓝色的地漆。刚刷完时,有学生笑着说:“这下我们真成了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在我的意料之中,地面不久就斑驳了。有学生提议:“老师,要不我们再刷一遍吧?”我摇摇头说:“你们看,这些划痕多像生长的印记,不如给它彩绘,让这斑驳的地板重新开花!”人生课题里,重要的不是永远保持光洁如新,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有在斑驳世界里写诗的勇气。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收到一位学生妈妈发来的消息,询问孩子开学以来在学校的表现。我回复说:“孩子最近挺好,在学校表现不错。”他的妈妈感慨道:“真没想到,他现在愿意和我分享心事,会主动聊学校里的事。”
我慢慢滑动屏幕,翻看我们从初一至今的聊天记录,仿佛重新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最初,我因孩子抽烟问题联系她,字里行间都是担忧与无奈;后来,孩子正值叛逆期,情绪波动大、无心学习,我劝她回来多陪伴孩子。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商量怎样沟通、如何约束,又该怎么放手。
最近,孩子的妈妈发来一句话:“老师,遇到您,是我们和孩子的幸运。”每当面对家长的感谢,暖意在心头涌动的同时,我更想对他们说,孩子的幸运并非仅仅是遇见一位好老师,更是他们拥有自始至终都愿意耐心守护的父母。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让孩子打开心扉的,还有家长一次次走进他们世界的尝试。
教育应该像春天等待种子萌发那般耐心,让我们给孩子的心灵也留出更多成长的时间吧。恰如钱理群先生所言:“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培育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真正的人’。”人生不是做题,它有真实的苦楚与无奈,师者更应该守护那些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让年轻的生命保持感知春风秋月的敏锐,拥有跌倒后拍拍尘土继续奔跑的勇气。作为教师,请保持眼里的光,因为那或许是某个孩子未来穿越至暗时刻的星图。

图为学生一起动手做风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