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之光,照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数智之光,照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浙江省萧山中学 鲍成章

我们学校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更加优秀乃至走向卓越,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然而,即便面对这样一群优秀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比如,如何“看见”每一个学生,并给予不同的回应?我常常梦想这样的场景:老师能有无数个分身,看见每一名学生的真实学情,为每个人布置最契合的作业,再给予最精准的教学指导。这样的梦想,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2023年,杭州市萧山区入选浙江省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区。如今,在精准教学项目的推进下,我们似乎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

备课时,我们精准分析。在萧中,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一块平板。我们发布线上预习任务单,学生在平板上作答后及时反馈学情。通过AI推荐、跨平台资源搜索以及大模型生成内容,我们能快速获取匹配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实现高效备课。

课堂中,我们实时反馈。例如在物理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平板上传分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投屏后全班共同研讨分析。随后,我再发布随堂检测题,迅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系统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为后续的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我们还利用各类学科智能体丰富教学环节。比如在语文课上,朱旖旎老师创设了“苏轼智能体”,通过模型调试和高质量文学、历史知识训练,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智能体与学生对话,提供背景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

作业中,我们精准看见。要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作业,首先需要看清他们的学情。做错同一道题的学生,水平是否一样?当然不一样!有些是不理解概念,有些是思维跟不上。如何识别这些差异?在萧中,我们为每道题目打上编码。这个编码就像商品的条形码,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点掌握程度等信息。通过分析题目对错,我们就能判断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处于何种水平。

教研组精选大量优质题目并打上编码,形成了校本智慧题库。几年下来,我们积累了众多带编码的题目,充分满足了教学需求。起初这项工作确实烦琐,但如今AI智能编码大大提高了效率。

接着,我们根据诊断信息,布置个性化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内容,系统在共性作业基础上,自动推送个性化题目,既有巩固练习,也有强化提升。每名学生的每次练习都被记录下来,形成个性化错题集。

我们的作业分为纸质与线上两种形式。纸质作业通过“留痕打印机”批改,并在作业本上留下订正建议。线上作业则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学生提交后即可获得即时反馈。

这一做法也推广到了区域层面。覆盖萧山区125所学校的智慧作业项目,正是从源头构建高质量、结构化、动态更新的题库资源,并基于各校学情,智能推荐最适合学生的试题。

自习时,我们个性陪伴。每名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上的困惑,如何及时为他们解惑,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引入了“AI智能学伴”。每个学生的平板中都搭载了个性化学习智能体,它能自动生成学习任务、整理错题,通过内置的AI大模型随时答疑,并链接校本与区域微课,进行针对性推送。“AI智能学伴”还生成学生学情画像,记录学习历程。它不仅诊断知识结构的缺陷,还呈现成绩背后的思维、方法与态度,结合学情给出建议与策略。基于这些信息,教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教研时,我们循证分析。借助AI大模型,我们可以还原教学过程、智能记录师生行为。例如,在教师行为分析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每位教师的语速、提问与反馈情况等,形成教学能力图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今,这样的探索已在萧山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中普遍展开,成为萧山精准教学项目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教育需要培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在于顺应个性。”我想,数智技术恰恰让“顺应个性、养成习惯”成为可能:它让“看见每一个”成为可能,让“陪伴每一步”成为现实,让“精准每一环”成为常态。

我相信,真正的未来教育,是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能循着自己的轨迹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