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社区里的教育新生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数字化社区里的教育新生命

——我与“班级优化大师”的那些事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九中学 李元铭

图为学校借助游戏化的积分规则,孩子们的纪律性有了显著提升

图为受到AI动态评价鼓励后,学生小丁积极创作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肌理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教育改革的“选择题”,而是关乎育人质量的“必答题”。作为深耕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者,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自觉,而数字化工具正是激活这份自觉的重要载体。当传统黑板、粉笔难以完全承载新时代的育人需求,当“趣味驱动、自主成长”成为教学革新的核心诉求,学校开始推行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我的教育思考与“建设数码社区”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一场始于“班级优化大师”的班级数字化社区建设实践,悄然在我的课堂启程。

相遇:从“粉笔灰”到“智能屏”的跨越

2019年8月,我初登讲台,行囊里装满了传统教育的“老物件”:一盒粉笔、几本点名册、厚厚的纸质作业登记本。那时的班级管理,是黑板上每日更新的表扬名单,是作业本上逐行标注的批改痕迹。这样的模式效率有限,直到“班级优化大师”的出现。

第一次打开软件时,那卡通化的界面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传统管理工具的严肃刻板,这里的每一个功能都充满了童趣与温度: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头像,从“小恐龙”到“魔法师”,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第一堂试用课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我介绍“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就能为自己的头像加分”时,台下窃窃私语,一双双眼睛写满了好奇。课堂讨论环节,平时略显羞涩的小凌鼓起勇气分享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当即在大屏上点击“积极发言+1分”,她的“小兔子”头像立刻跳动着登上光荣榜顶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发出“哇”的惊叹。小凌脸颊绯红,坐得愈发端正,其他孩子的手也举得更高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数字化工具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点燃课堂热情的“魔法棒”。

实践:“加减分”背后藏着“成长密码”

在与“班级优化大师”的磨合中,我逐渐跳出“单纯加减分”的浅层应用,将其与语文的学科特点、班级管理的实际需求深度融合,解锁了一系列藏在“加减分”背后的“成长密码”。

课间操曾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每次整顿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借鉴游戏化思维,我在软件中设置了“课间操专项积分”:集队做到“快静齐”直接加2分,动作标准到位每人次加1分,打闹偷懒则扣分。规则公布的第二天,奇迹悄然发生,队伍集合速度比往常快了近一倍,动作整齐度也大幅提升。游戏化的积分规则,将“要我遵守纪律”转化为“我要争取荣誉”,纪律管理从被动约束变为主动追求。

使用“班级优化大师”之前,收作业像“追债”,现在却成了“抢分战场”。我设置了分层任务:基础题全对加1分,创意写作加3分,超额完成课外阅读加5分。最让我惊喜的是小昊——从前作业本上满是涂鸦,如今为了兑换“免写作业券”,他竟主动要求加做古诗赏析。

“班级优化大师”的核心功能在于课堂实时反馈这一过程性评价。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了以下应用场景:针对“朗读表现”“创意表达”“合作探究”“我是小小书法家”等维度设置表扬项和待改进项,通过平板或教室大屏即时点评。例如,学生在书法课上获得“我是小小书法家”称号,教师点击“书法家”按钮,积分便可实时更新并同步至家长端。

我将班级分为“诗词探险队”“文言文先锋组”等小组,通过积分排名激发团队荣誉感。例如,在“古诗背诵闯关”活动中,积分前三的小组获得“定制古文书签”奖励。

我们还进行差异化奖励设计:设立“进步之星”“创意达人”等电子徽章,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奖励内容。如偏爱绘画的学生可用积分兑换“为课文配插图”的展示机会。

共生:家校之间的“数据桥梁”

以前开家长会,总被追问“我家孩子上课认真吗?”如今,不少家长打开“班级优化大师”App,就能看到“本周发言5次”“帮助同学3次”等具体记录——它仿佛成了家长的“第二双眼”,让关心从“猜疑”走向“共情”。小轩妈妈甚至根据系统里“坐姿不端正-1分”的提示,专门给孩子买了矫正坐姿的坐垫。

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记录更成了他们被看见的“星光时刻”。学困生馨馨,在传统评价体系里容易被忽略,但在“班级优化大师”里,我为她定制了专属标签:主动打扫卫生加2分、安静听课10分钟加1分。当她的头像升到班级中游时,馨馨爸爸红着眼眶说:“这是孩子第一次被‘看见’。”

未来:在数字土壤中落实“人的教育”

今年春天,我和学生策划了一场“反内卷实验”:关闭评分功能一周。意外的是,班长小璇主动提议:“老师,可以把加分权给我们吗?我们想试试自我管理。”这场实验中,孩子们制订了“同桌互助+2分”“创意点子+3分”的新规则,甚至设计了“进步勋章”。

通过不断研究与探索,班级管理和教师角色实现了华丽变革: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成长”,行为习惯不断改善;教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家校关系也从“单向传达”变为“双向奔赴”,家长参与度提高,教育共识增强……

这场实验让我坚信:真正的教育数字化,不是用算法取代人,而是用技术唤醒人的主体性。当学生从“被评分者”变为“规则共建者”,当教师从“数据管理员”回归“灵魂引路人”,教育的生命叙事才能真正绽放光芒。

如今,我的课堂里依然响着“班级优化大师”的加分提示音,但更多时候,我和孩子们在讨论:“怎样用这个工具,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温暖?”或许,这就是数字化时代教育者的新使命——在代码与心灵的交响中,谱写属于人的成长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