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学校森林观”的探索与实践
■黄华斌
办学主张,说起来容易,但要说得好不容易,而要让其落地实现则更难。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把办学主张比作“照亮学校角角落落的那轮明月”,十分形象。在共同的教育大环境下,学校怎样才能办出特色?这就需要用独特鲜明的办学主张来具体回答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学校森林观”的办学主张,笔者在此作简要回顾与阐释。
确定价值导向。打开网络,刷起手机,各种教育理念数不胜数。经过一番梳理,笔者感觉很多教育主张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置身眼花缭乱的词堆里,我们该怎样穿越教育的“概念丛林”?雾里看花中,有一点是明朗而坚定的,这就是我们相信并追随的“新教育实验”及其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
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说,跟随创新也是创新。于是,我们在新教育实验的系统理念和朱永新教授的专业论著中挖掘教育的核心价值,找到“幸福完整、生命教育、卓越课程、生命叙事、理想主义、田野意识”等关键词,并对新教育实验理念进行借鉴、复制、融创。我们相信,同样的教育理念可以办出不同的学校、催生更精彩的样态。
尝试表达主张。2020年,我们提出“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主张;2021年,我们将其修订成“让教育看见和成全每一个孩子”;2022年,我们围绕“幸福教育”“生命教育”“田野教育”等进行讨论;最后,我们在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幸福观、生命观和田野意识上达成共识,并围绕“看见和成全”“幸福而完整”等概念进行诠释。
凝聚教育意象。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与学校办学传统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对照“靠得住”“叫得响”“有内涵”三个标准,结合学校十余年“生命教育”历史和“丰润生命,共享成长”的核心理念,为“生命”寻找最契合的教育意象。2023年,我们正式确立“学校森林观”这一办学主张,着力让学校成为生命自由栖息和蓬勃生长的“森林”。
挖掘主张内涵。“学校森林观”成为我们对教育、对学校的美好愿景。“丛林法则”下,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森林法则”下,是各得其所,共享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学校森林观”是对“教育是农业”的另一种表达,是对“教育是尊重天性”的形象阐释,是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传承实践,是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执着追求。“学校森林观”之下,教育应该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不仅需要看见每一个生命的当下,也需要看见每一个生命的未来;以“丰润生命,共享成长”为核心,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愿景,以“成事成人,越而胜己”为价值,尽最大可能地尊重人、看见人、发展人、成全人。
建构话语体系。办学主张是一个“1+N”话语体系,即“核心主张+诸多单项主张”,每一种“表达”都需要深刻、精准、生动的诠释。其策略,有理论依据,有历史渊源,有经典芬芳,有烟火气息,有个性表达。我们制订《学校森林观——办学行动纲领》,提出“安身立命、价值共识、治理变革、发展教师、成全学生、深化课改、服务保障、协同育人、教育共富、守望梦想”等“十大行动”,系统阐述了办学主张的每一个要素。每一项主张都用精炼生动的文本进行阐释,然后通过反复宣讲与推介,凝聚共识与固化概念。每一项主张都先把“道理”讲透彻,再用“故事”讲鲜活。
建设有“生长力”的“循环系统”。一是“价值领导”引领“大循环”。办学有“纲”,学校的规则结构和育人实践均服从于“价值”。我们坚持文化治校,弘扬主流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二是“简政减负”驱动“中循环”。我们以“极简管理”为行政“松绑”,通过“书记领导思想、校长负责管理”的清晰角色定位、“分权+示诺+划界”的具体责任划分、“首问负责、定期沟通”的反馈决策保障等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我们以“底线有守+弹性机制”给教师发展空间,实行弹性上下班,精简会议,淡化会议材料要求。我们以“有所不为”为管理“留白”,不争名利,不急于求成,不追求表面热闹,主动放下那些含金量不高、没有“生态意义”的“奖牌”或“荣誉”。三是“深耕项目”激活“小循环”。我们将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以“融创”方式培育成“翰墨书香”“生命叙事”“完美教室”“生命课程”“智趣课堂”“家校共育”等六大项目品牌。
培育有“涵养力”的“生态空间”。一是营造教室“小气候”。我们“看见”儿童,以“一个模样,不是教育;不跑不跳,不是学校;没有摔打,不是童年”的认知变革来推动对儿童的解放、悦纳、容错、激发;“展现”儿童,变作业为“作品”,变教室为“展台”,让儿童成为镜头和故事的主角;“点亮”儿童,通过日常“班级点赞台”“师生夸夸卡”和“个性荣誉自主申报”,让每个孩子被看见、小进步被放大,以一张小奖状幸福一个童年;“润泽”儿童,建设“七大指标27个要素”的“完美教室”,拓展儿童课程。二是建设课堂“新样态”。我们推动课堂转型,让蓬勃生命扎根“智趣课堂”,探索理想课堂模型和“一课三备、一课三磨、一课三评”的深度教研范式。三是创造活动“微景观”。我们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活动,如“在岗30年老班故事会”“学生为班主任颁奖(画像)”“好爸爸篮球赛”“学生劳动技能大赛”“新生开笔礼”“班级文化展演”“绿植知识大赛”“最美小餐桌评选”“共享冬衣”等。
建立有“结构力”的家校关系。一是以“家长思维”重塑教育逻辑。我们设计和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站在家长角度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家长实际需求,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二是以“家长驻校”促进角色转型。我们推行“每天都是校园开放日”,150余名家委会志愿者每天深入课堂当“观察员”,深入食堂当“监督员”,深入师生当“调研员”,深入关键岗位当“安全员”。“家长驻校”让家长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具体可感的切身体验中增进对教育的理解、改变对教师的认知,提升了教育的“主体意识”。三是以“家长课堂”引领共享成长。我们聚焦家长焦虑与能力短板,每周推送家庭教育系列微课“我陪你长大”;建设规范化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学时父母同上开学第一课;将传统家长会变革为“圆桌研讨”,由家长主讲;遴选100个“种子家庭”,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家庭践行良好家风;引导200余个家庭自发组建“新父母共读会”,营造良好家庭阅读环境;要求班主任撰写“班级叙事”,通过身边的鲜活案例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学校森林观”的核心是关注生命,本质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好了,教育就会好;生态好了,生命就会幸福完整。办学主张的落地生根,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们将静待花开。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荆州市首届“十佳人民满意校长”,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首期明师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