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日常事,也是重要事
——读《教育日知录》有感
■娄小明

《教育日知录》
张菊荣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面对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环境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人该如何应对?张菊荣以20多年不间断的教育写作,作出智慧应答。在新近出版的《教育日知录》一书中,他深入剖析如何以写促知,以知导行,以行成事,以事育人,从而发展学生,成就老师。
该书很好读,文字通俗易懂,却又引人深思;写的是日常教学,体现的是家国情怀;近观是思想“光斑”,远望是理论“项链”。一线教师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反思:我能像张菊荣一样做好这些日常事吗?
第一件事:明明白白思考
要把教育事情想明白可不容易。张菊荣的妙招有二:一是日日撰写《教育日知录》,10日汇成一刊,60日一总结,连续写了20多年;二是处处思考,思考教学、思考管理、思考做人、思考生活,越是忙碌越要思考,还带领大家一起思考。集思广益,自然越想越明,越想越多。张菊荣的思考从时间、空间、质量等方向展开,从教育的今天想到明天,从课堂想到校外,从概念想到理念……于是,点滴汇成江河,碰撞产生智慧,平常变成风景。
虽然张菊荣将这些思考自谦为思想的“碎片”,但我分明看到他的思考模式:让每天的行动产生意义,把零碎的想法缀成“珍珠”,在教学实践中打磨“珍珠”,用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生活。如何才能判断自己已思考明白?张菊荣写道:看看老师们听了你的介绍后是否欣然认同,看看你是否产出了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看看你能否满怀信心面对学生……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自问:我的教育信念是否坚定?课程的理念是否清晰?课程的内容是否明白?学生是否得到真正发展?也许,教育没有绝对的“明白”,但我们需要站在“明白”的光辉里,和孩子们一起迎接光明。
第二件事:淡淡定定行动
在教育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何以淡定?在张菊荣的一个个讲述中,不难发现答案。淡定来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探求。“小孩子生来是爱玩的”,儿童的生态决定了教育的本来样子,我们需要保持儿童的天性,淡定地伴随他们成长。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张菊荣将教师们写“教育日知录”这件事,喻为把石头煮成汤。是呀,教育的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教育者要用积极的态度发现教育的意义。淡定是一种从容的教育境界。张菊荣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构课堂,强调对新课程进行全面理解,制订方案,全程实践,从而发现学生每一处真正的变化,让学生从每一节课中获得进步。如此,教师才能拥有教育的从容,体验教学的幸福。
教育行为也应该是淡定的。如果教师行色匆匆,学生埋头作业,领导忙于应付检查,学校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样子。我又不禁反躬自省:我的行为合理吗?我能在付出的同时成就自己吗?我对课程、课堂想清楚、做到位了吗?面对教育危机我能产生教育智慧吗?
第三件事:简简单单做事
在千头万绪的教育工作中,怎样寻找一种智慧的做事方式?答案是简简单单做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重要的事情变成自己喜欢的事情,把重要的事情做简单、做精彩。张菊荣主张把学历案写简单,删除冗余内容。他认为,只有把事情做简单了,才能做得更加深刻、有力。教师要形成“一个经验”,即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小概念,把小概念整合成大概念,把理念转化为自身经验,把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而经验是一个完整的自组织的结构,可以不断发展整合。
张菊荣常把“日知录”的反思方式概括为“1+1”,前面的“1”是指“一个概念”,后面的“1”指的是概念背景,是对概念的解释和应用。学校只做一件事情,够吗?张菊荣用相当多的笔墨谈及“一个概念”在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生活交往中的应用,以及对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的建构,对“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目标的厘定。他认为,做好最关键的一件事,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
简单做事谁不喜欢?我们不妨想一想,能否把备课等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简单一些?能否把课堂管理条约集中在一条?能否把评价标准概括为简明的意象?能不能用一张学习单代替学生繁重的作业?想到这里我发现,张菊荣所说的简单,是化繁为简的智慧,是跨越千山万水后的登堂入室。
第四件事:单单纯纯做人
“回到人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什么是人的思想?我认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是教育的重要命题。人的思想具有创造性,课堂如果不能使学生的思想有所进步,那就不是有价值的课堂;人的思想具有道德性,如果没有善良的品性,就无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让人成为人。
要培养真正的人,教师需要有一颗纯真的心,要去理解儿童、保护儿童、热爱儿童。教师要理解儿童的缺点,保护其爱玩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要注重内心的修炼,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做长远的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看到教育的时代使命,国家政策的高瞻远瞩。
读毕这本书,不禁思考起自己的教育观:教师节没有收到孩子的贺卡时,是否会降低爱孩子的热情?在校门口值班遇到冷若冰霜的学生时,是否会首先绽开笑容?在工作中面临困难时,能够想起自己的教育使命吗?……
每日一则“日知录”,在实践的场域思考与处理理论问题——张菊荣的初衷是想帮助校长和教师形成一种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累积,这已是一种人格磨炼,并成为所有参与者教育生涯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