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保障,推动儿童自主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强化保障,推动儿童自主成长

■张蕾 刘园园

徐州市云龙区雍景新城幼稚园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园,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为根基,确立“儿童参与”原则,以“花园博物馆”园本课程建设为依托,形成“亲近自然,生发经验”的课程理念。陈鹤琴先生的17条教育原则是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奠基性理念,其核心精神与学前教育法倡导的学前儿童权益保障高度契合,体现出对儿童主体性、发展权和参与权的深切尊重。

保障学前儿童权益

遵循规律,支持个性化成长。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让他自己想”,这与学前教育法对儿童能力与认知发展权利的尊重相契合。我园充分挖掘和创设机会,支持学前儿童的经验发展,如创设自理能力阶梯墙,绘制穿衣步骤图、筷子使用图,并为每个儿童建立自理能力打卡墙,允许和支持儿童的个性化成长。班级实行“值日生”轮值,儿童参与晨检签到、天气记录、植物照料、餐点分发等环节,培养自理意识。我们还通过“问题墙”“漂流瓶”等方式收集儿童的疑问,开展项目式学习。

尊重主体地位,赋权决策。陈鹤琴先生提出,“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儿童教儿童”,这与学前教育法对儿童合作参与权的尊重相契合。我园设立混班、混龄的游戏日,建立同伴学习共同体,尊重儿童的游戏想法,支持儿童自主选择主题、材料、同伴等;班级创设“儿童议事空间”,用小圆桌、发言棒、情绪卡片讨论日常问题,如“新玩具怎么玩?”“冲突如何解决?”等;成立活动策划委员会,征集儿童节、毕业典礼、运动会等活动创意,采纳可行方案,如“玩水枪大战”“设计闯关卡”“毕业创意照”等;建立跨班互助机制,如开展大带小游园、主题活动经验分享等。

创设安全环境,消除歧视。陈鹤琴先生提出,“消极暗示不如积极鼓励”,这与学前教育法对儿童人格的尊重相契合。我园推行“描述式表扬”,禁用否定性语言,如表扬孩子时应该具体地说“你整理了32块积木”而非简单地说“真乖,你真棒”。陈鹤琴先生还提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与学前教育法为幼儿创设安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我园从“儿童逻辑”出发改造环境,如安装万向轮玩具柜,使儿童可以结合需求重组活动空间;让儿童参与环境改造,如利用榕树将器械库改造为“游戏树屋”,改造过程中,儿童参与设计,用图画记录进展,并提出调整建议。

嵌入“参与式学习”全流程

从儿童问题出发生成课程。我们设置“问题捕捉板”,将儿童疑问转化为项目主题,如针对“为什么堆肥桶里会有蜜蜂?”这一问题,教师让儿童自己投票决定探究方向。项目启动前,教师引导儿童用思维导图(图画+符号)规划“想知道什么”“需要准备什么”“怎么分工”。

课程实施中赋予儿童主导权。我们让儿童自主认领角色——记录员、材料员、发言人等,并定期轮换。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就组织儿童分组讨论原因并尝试制订解决方案。在整个项目活动中,我们提供相机、录音笔、图画日记本,鼓励儿童用多元方式记录探究过程,而非依赖教师文字记录。

以儿童声音为核心评价反思。教师记录儿童活动片段后,利用“学习故事”板块邀请儿童续写“我的想法”“下次计划”。项目结束时,教师引导儿童自主布展,创建博物主题墙,并担任讲解员,向家长、同伴介绍成果。

教师从“主导者”变为“赋能者”

教师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打破传统的回应方式,不断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从倾听、支持、反思三个层面支持儿童的发展。如儿童争抢玩具时,教师不要直接干预,而要循循善诱地说:“你们都想要小熊,谁能想出让大家都不伤心的办法?”

我们设计了“三阶提问法”,基础层的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情感层的问题是:你当时感觉怎么样?决策层的问题是:你觉得可以怎么做?需要什么帮助?整个过程从描述事实开始,然后识别情绪,最后激发主动性。此外,我们还提出“等待10秒”原则,教师提问后留足思考时间,允许儿童组织语言,提升互动质量。同时,提供支持策略“工具箱”,用“选择框架法”避免开放式提问,将大任务拆解为小步骤,如“穿外套”可以分解为“找标签→伸袖子→转身找另一只”。

在幼儿园场域中,我们以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与法治精神滋养有能力的儿童、会放手的成人、可对话的环境,让儿童在每日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听见,我的行动有意义,我是这里的主人”。

(张蕾系徐州市云龙区雍景新城幼稚园园长;刘园园系徐州市云龙区雍景新城幼稚园业务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