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春风越山海,同心帮扶育桃李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三载春风越山海,同心帮扶育桃李

——江苏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陕西省三年纪实

■本报通讯员 董寅 仲海宁

图为紫阳县职教中心学生参加紫阳县茶山开园节

横亘绵延的秦岭巴山,见证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迢迢东去的汉水,正在目睹陕南山区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

2022年起,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重大部署,先后选派3批次、209名帮扶队员,对口帮扶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等地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22所高中阶段学校。帮扶团队聚焦陕西所需,贡献江苏所能,共建联合教研平台154个,江苏专家累计赴陕送培194批次、培训教师8009人,被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省内跟跑到并跑,进而实现局部领跑……帮扶队员用爱心和坚守,为陕南山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江苏动力,书写了苏陕协作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人篇章。

资源扩优,教育提质:

为山区孩子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

9月,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道高中组总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36支代表队同场竞技,战况一度十分胶着。最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职教中心的谢亚楠等4名学生脱颖而出,夺得总决赛金奖第一名,实现了该市在职教类世界技能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然而仅仅在一年前,“人工智能”对于这群深山里的姑娘来说,还只是个陌生词汇。

转变的种子在教育帮扶的春风中悄然萌芽,来自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的帮扶团队为这群“零基础”学子量身打造了“阶梯式”成长路径。备赛路上挑战不断,但帮扶团队的指导教师张鹏勋、白宗炀始终与学生并肩作战,帮助他们一遍遍梳理逻辑、寻找突破口。“那晚老师陪我们熬到凌晨3点,我们终于突破瓶颈。就像攀登秦岭,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终能抵达顶峰。”学生卢姿丹的话语中充满感激。如今,载誉归来的她们成立了人工智能兴趣小组,4颗小小的火种,正在秦岭深处点燃更多学子的梦想。

2024 年8月,在陕西省镇巴中学的乌桕树下,学生康祥祯手握刚刚收到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校训前拍下了一张照片。此前,这所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学校还从来没有一名学生踏入清华大学的校门。“在镇巴中学的3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江苏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理念与资源,让我们获益匪浅。”回忆起高中历程,康祥祯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学校、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关心帮助,让我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梦想,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康祥祯的故事是苏陕协作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缩影。江苏帮扶团队进驻后,以多种方式帮助镇巴中学优化育人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提升教师发展水平、课程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质量。镇巴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蝉联“汉中市立德树人优秀学校”称号。今年9月,镇巴中学青年教师团队还赴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开展跟岗学习,通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通州高中的共生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体系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

3年来,江苏帮扶团队聚焦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和职业高中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推动提升受帮扶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山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去常州集训18天,是我第一次走出陕西。”回忆起去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的技能集训,安康市汉滨区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程可鑫难掩激动。“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常州职教帮扶团队依托优质高职资源,连续3年组织汉滨区汽修、机电等专业师生赴常州参加封闭集训,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实操能力。程可鑫说:“在常州,我们接触到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理念,训练强度大、内容新,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2024年至2025年,他连续两年夺得陕西省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维修项目一等奖,并获得国家奖学金。

教育帮扶不仅为程可鑫打开了通向更高舞台的大门,也为更多汉滨学子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帮扶团队从“管理+师资+硬件”三方面同步发力:将江苏职校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本土化,推进“师徒结对”,全方位提升汉滨区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水平,同时累计争取苏陕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为当地建成实训楼及图书借阅系统、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等。2024年,新建中职校在学生技能大赛中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获得职教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22项。“组团式”帮扶正在为更多学子铺就通往技能成才、人生出彩的道路。

师资共育,队伍赋能:

让教育种子在秦岭深处扎根

不久前,一场“大单元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苏陕两地学校进行。屏幕这头是陕西岚皋县岚皋中学的教师,那头则是江苏的教研团队。这样的跨区域教研,已成为岚皋中学教师张乐的工作日常。从一名中学教师成长为省级教研骨干,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镌刻着苏陕协作的印记。

2022年,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帮扶团队进驻岚皋中学。在校长王强的带领下,团队牵头建起跨地域、跨学科名师工作室,为张乐这样的县域教师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天窗”。

张乐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的工作室活动是江苏语文教师翟建刚的《赤壁赋》示范课,这节课将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文紧密结合,沉浸式教学让人大开眼界。在工作室的精准帮扶下,张乐快速成长:专攻课程设计的教师吴亮业手把手教她搭建“情境—问题—探究”的课堂框架;擅长课题研究的教师吴祥铭指导她开展课题研究,从文献梳理到数据采集全程跟进。2023 年,张乐斩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能手”称号;2024年,她的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成立。短短一年,工作站培养了两名县(区)级教学能手,完成了一项市级课题,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0余次。“从被帮扶者到帮扶者,身份的转变让我更加懂得教育协作的意义。”张乐说。

3年来,苏陕协作项目每年安排5500余万元用于受帮扶学校建设和教师培训,各帮扶团队广泛开展师徒结对、跟岗研修、教师培训等活动,共组建教学团队157个、名师工作室92个,帮扶学校获评省市两级人才项目或荣誉505人次……正如商南县高级中学校长江文宏所说:“山海虽远,同心则近。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具体方法,更是让教育振兴的种子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持续发芽的力量。”

“以前面对新高考,心里直打鼓,现在有了南京专家手把手指导,我们拿出了14套本土化实施方案,底气足了!”陕西省山阳中学高三年级主任刘会龙翻开厚厚的教学资料,语气里满是自信。2022年苏陕协作“组团式”教育帮扶启动以来,南京市9名帮扶教师扎根山阳中学,带来先进理念与实操经验,悄然改变着这所百年老校的育人生态。该校青年教师阮家云与来自南京的历史教师宋宜宁结成“青蓝对子”,3年来参与示范课、听评课、大教研活动200余次。“备课不再‘单打独斗’,教案有指导、课堂有反馈,去年我还站上了市级公开课的讲台。”阮家云说。如今,山阳中学像她一样受益的青年教师已有9人,他们在帮扶教师“一对一”指导下快速成长。

“五育”并举,素质立身:

让山区孩子绽放独特光彩

“帮扶团队带来的不仅是老师,更是一整套育人体系。”镇巴县教体局副局长赵希文感慨地说。2022年以来,镇巴县职业中学的江苏帮扶团队创新推出 “青杉育秀”培养计划,以“成长树”形式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树苗,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挂职镇巴职中校长的陆海锋说,“我们通过文化教育滋养‘根系’,用技能培训强壮‘躯干’,靠多元发展舒展‘枝叶’,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成长生态。”如今,镇巴职中已开设文化传承、技能拓展、就业技巧、语言表达、情操陶冶、健身美体六大类社团活动,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该校2024年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变得更有礼貌、更懂得沟通”,91%的家长表示“孩子开始主动谈论未来规划和发展”。漫步在镇巴职中校园,实训室内专注的神情、运动场上蓬勃的朝气、舞台上自信的展示,都在诉说着学校发生的深刻蜕变。

3年来,江苏帮扶团队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走出了一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全方位育人之路,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这份带不走的帮扶成果,将成为滋养一代代学子的养分,让更多山区孩子找到人生方向,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镇巴职中党支部书记康晓平说。

在常州市新北区的精准助力下,陕西省紫阳中学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通过课程创新、活动赋能、资源引入等多维路径,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紫阳中学引入新北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涯规划体系,开展“心灵护航”“梦想启航”主题讲座20余场,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在每年举办运动会的基础上,该校又新增篮球联赛、跳绳比赛等10余项体育活动,举办3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多场英语风采展示活动,开设绘画、书法、合唱等多个美育社团。“以前学校的美育活动很少,学生没什么机会展示自己。”紫阳中学美术教师袁国说,帮扶团队带来了“以活动促美育”的新理念,“美育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开辟“东篱园”劳动教育基地,划分30块班级责任田,让学生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实践;每年联合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上街进行防诈骗宣传、看望慰问独居老人……紫阳中学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收获快乐成长。

制度创新,管理增效:

以“组合拳”推动职教新发展

产业与教育脱节,曾经是制约紫阳县职教中心发展的关键瓶颈。茶叶作为县域支柱产业,亟需专业人才支撑,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却濒临停办,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需求严重错位,学校办学一度陷入困境。

“专业要跟着产业走,教育要围着发展转”,这是江苏“组团式”帮扶团队坚守的理念。2022年,常州职教帮扶团队入驻紫阳职中,团队成员迅速融入学校管理体系,成为推动学校专业改革的“智囊团”。为找准破局关键,帮扶团队深入调研紫阳县“4+3”产业链布局,明确提出“以茶专业为突破口,构建产业适配型职教体系”的发展思路。团队牵头出台专业优化实施方案,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龙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茶叶生产+茶艺+茶营销”特色课程群,组建专业教研室,将教研融入日常教学;联合7家本地茶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实践平台。以此为模板,团队推动该校形成“一核多元”特色专业体系,新增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维修等贴合县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帮扶“组合拳”为紫阳职中注入了发展新动能,该校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真正实现“专业建在产业上,学校兴在特色上”。

“早操队列齐整,实训工具按‘7S 标准’归位,教师备课有统一规范。”在白河县职教中心操场上,校长张平方望着晨跑的学生,思绪回到2022 年。初到白河,在全方位校内调研后,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一句话:“职教要兴,先紧‘管理’弦。”他率溧阳帮扶团队引入企业“7S 管理”,在实训车间划区域、贴标识,教学生“整理整顿”;推行“1242” 工程:每日1次晨训、2次巡查、4项评价、2周一次表彰。短短3周,学生从质疑、抵触转变为主动收拾桌面,工具架上螺丝刀按型号排得整整齐齐。

“师资强,管理才落地。”张平方介绍说,帮扶团队搭建“青蓝工程+白职名师工程”,选送专业教师赴溧阳跟岗锻炼。帮扶团队教师高福明、史汤豪领衔名师工作室建设,带领本地教师落实微课建设。团队还引入“家长+社会+学校” 三维评价体系,每月反馈学生表现。如今,白河县职教中心学生晨训出勤率 100%,实训设备完好率98%,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32项,学校获评安康市教育先进集体。

3年来,江苏帮扶团队帮助陕西11 所中职学校开设26 个专业,9 所学校的14个专业入选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专业建设项目。通过部门互访、模式互鉴、团队共建等形式,帮受双方学校围绕现代化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高考备考等持续深化全方位协作。在帮扶学校引领下,22所受帮扶学校将规范管理要求转化为行为、内化为理念、落实到日常,先后完成476项制度的“废改立”,建立57个县级以上学科基地,山区学校的改革攻坚力和民生保障力持续增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苏陕协作帮扶事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包括教育“组团式”帮扶在内,江苏已有10市53县与陕西10市56县对口协作,320所江苏学校与325所陕西学校结对共建,每年派出410余名教师赴陕西开展帮扶工作,覆盖陕西全部脱贫县。帮扶团队还以各种形式向陕西学子传递江苏温情,截至目前,22个帮扶团队共设置爱心奖学金324.39万元,资助学生8037名。9月,新一批“组团式”帮扶团队来到陕西,他们接过“接力棒”,在三秦大地上继续书写苏陕协作以教育帮扶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图为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在镇巴县职业中学开展帮扶送教

图为南京市金陵中学教师付国靖在山阳中学进行课堂教学

图为岚皋中学张乐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开展交流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