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班级管理策略的“育才实践”
■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姚卫新 王守信
2024年9月,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在“研改”“改课”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策略改革(简称“班改”),以营造积极班级文化、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核心,落实“润心”行动,优化班级生态,培养兼具创新力、合作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班改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学校点燃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与成长渴望,助力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的班级我管理”,通过营造参与、尊重、欣赏与互助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从而主动参与班级事务,承担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责任,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
班改的重点在于习惯养成。学校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约之以规,制订合理班规并严格执行;动之以情,以真情关爱学生,用情感感化他们,使其自觉遵守规则、参与活动;晓之以理,生动阐释规则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行为价值;导之以行,教师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将规则转化为行动,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班改的着力点在于小组合作机制。在操作层面,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实现成员能力与性格的互补,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共同成长。认知上,集体讨论能打破个体局限,深化理解。例如科学实验小组通过假设争论与验证,常激发新问题与解法,推动深层探究。
班改的聚焦点在于班级文化浸润。以文化人、以文润人,将班级建设为学生的心灵栖居地。重点营造环境氛围、培育班级精神、打造班级特色,并以师生共创班名、班徽、班歌等“软文化”强化集体认同。活动是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学校通过“筑梦行动”树立远大理想,“发现美好行动”培养积极生活态度,“聚力行动”以文体活动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学困生转化是班改推进的难点。学困生往往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或心理压力陷入困境。教师需深入探究学生困难根源,制订针对性帮扶策略,帮助他们重拾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全员导师制等,推动学困生逐步融入集体,构建和谐包容的学习氛围,带动班级整体进步。
全员导师制是班级管理的机制创新。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教育,既关注学业,也注重品德、心理与兴趣发展,推动班级管理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协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生态。落实该制度需做到3点:一是明确导师职责,实现师生合理匹配与小组指导;二是加强导师培训与资源共享,提供《导师工作手册》等工具支持;三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成效并持续优化。
家校社协同是推动班级改革的生长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家庭重情感支持,学校主系统教育,社会供实践资源。通过定期沟通与资源共享,共同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尤其需要畅通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当双方沟通顺畅、方法得当时,能实现“1+1>2”的教育效果。例如,家长可利用职业优势支持班级活动,参与监督并提出建议,助力班级持续改进。
班主任赋能是推动班改的关键。班主任赋能的关键在于对其职能的重新定位:成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校教育的落实者、教师协作与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明确职责和加强培养,提升其责任感与行动力,实现用心陪伴和智慧引导。班改注重师生共同成长,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推动教师自我提升,实现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协同进步。
班改以点燃内驱力为起点,以师生共成长为归宿。其核心在于用制度规范行为,用文化滋养心灵,用协同凝聚力量,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师生共赴的成长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