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五年制高职课程思政的育人保障机制研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 李倩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全面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是实现“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关键。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仍面临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关键挑战。
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的问题分析
当前,五年制高职在推进专业课“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实践中,面临多重保障机制层面的瓶颈。在组织层面,相关工作往往分散于各二级学院,缺乏校级专门机构的统筹领导,导致部门间协作不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在质量层面,课程标准的思政要求普遍模糊,内容流于表面,同时缺乏硬性的、量化的育人效果考核指标,使得教学评价难以真实反映融合成效。在师资层面,部分教师仍存在“重技轻德”的观念,将育人工作视为班主任的职责,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深度与教学能力不足,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两张皮”现象突出。在资源层面,专项经费保障不足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经费短缺直接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教师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培训活动的深度,从而整体削弱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与发展后劲。
健全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组织和运行保障是课程思政理念下“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结合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我校积极响应并从实际出发,明确了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管理细则及要求,有效保障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框架下有序、有质地全面开展,推动学校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创新发展。
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职责。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职责要求,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教学核心,调整组织架构与分组职责,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书育人融合中的引领作用,并切实履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组的主体责任。
组建“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行动机构。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其牵头组建由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技师等组成的融合教学共同体,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技师”的协同备课制度。聚焦“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教学重难点问题、教学方法与资源等方面,每月集体研讨不少于1次,形成集体研讨机制,负责学校“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的组织管理工作,打造“专业实习+思政实践”双基地,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质量保障机制。以二级学院专业教研组为核心力量,通过指导专业负责人及教研组深入研读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与企业实际需求,最终确立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对应关系。各专业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例如,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侧重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社会责任、团结协作等思政要素,将课程目标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执行标准。
构建监督评估与反馈闭环
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是课程思政理念下“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的必要措施。通过规范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育人评价与反馈调整,形成监督发现、分析研判、修订完善的闭环。
建立“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监督机制。强化日常教育督导,构建以二级学院常规检查为主、学校层面抽查为辅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实施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课程“标准制订—教案审查—课堂督导—学生评教”全过程质量监控。每学期检查课程标准结合思政素养的修订情况,定期对教师教案材料进行评定,通过全员参与的推门听课制评议教师的课堂表现,并借助学生评教全面了解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书育人水平。
完善“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评价机制。为精准把握教书育人效果,面向学生、家长、企业人员等采用问卷调查、深度座谈等多元化方式,从客观层面审视融合成效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与优化,确保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与教书育人要求紧密契合。同时,结合我校“双十双百双千”活动实施,从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度、获得感等维度对学生开展全面评价,进而提升学生自信心与专业认同感,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反馈机制。课程思政的深入实践并非一时之事,学情变化与时代发展均对其实施产生影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此,应对监督、评价工作中收集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完善课程方案,让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闭环。结合每周教研组活动,以“交流研讨+集体谋划”形式,对反馈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教研组共同商讨调整方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创新
人才保障与团队建设是推动“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核心动力。为此,需构建二者融合的能力提升机制: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依托制度约束、日常督导、系统培训及奖惩机制保障落实;二是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我校制定《“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与要求,系统指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堂融入效果与育人水平。
完善“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成效奖惩机制。学校应建立“师德标兵”与“师德楷模”评选机制,定期对获奖教师予以奖金、晋升等奖励;对师德失范者依规给予惩处。同时,完善教书育人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紧密挂钩,激励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作为。
形成“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示范引领机制。持续深化我校“古沙百优”名师培养工程,按专业学科划分,以名优教师为引领,聚焦课程育人的专业服务领域,精心遴选并组建一批融合育人的教师团队,共同推动本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理念下教书育人工作迈向新台阶。通过团队定期交流研讨,介绍经验、共破难题,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落实专项经费与资源支持
经费配置是课程思政实现“教书”与“育人”融合的重要保障。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建设、科研与培训,以激发教师积极性,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发展。建立课程建设奖励机制,每年遴选约10门课程作为思政示范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持续开展教学研究。设立科研奖励机制,按省、市、区、校四级设置课题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以科研带动建设。完善培训保障机制,强化经费支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邀请师德楷模、企业劳模进校交流,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同时组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教学理念,拓宽思政教学视野。
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保障机制,不仅关乎职业学校专业内涵发展与育人质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推进“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加强保障,持续创新,方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展望未来,随着“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与落实,专业课程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国家和社会用人需求,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