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高位引领,底线管控全面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
■丁叶俊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丹阳市教育系统以“外树教育形象、内强师德师风”为目标,坚持高位引领与底线管控相结合,着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从“点上发力”向“面上提质”转变。
完善“三项制度”,
守住师德师风底线
完善层级管理制度。市级层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整体谋划相关活动,着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校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将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层层分解,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责任包干制,逐级逐层压实相应主体责任。
完善无偿课外辅导备案制度。坚决抵制有偿辅导,实施无偿课外辅导备案制度。全市中小学校对无偿课外辅导备案工作实行行政蹲点到班“包案制”,市教育局相关职能科室组织师德师风督查网格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和随机抽查,对违规行为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绩效考评、选拔任用等工作的第一标准,树立鲜明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对有苗头性倾向的教师,给予提醒谈话;对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一律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撤销其教师资格;对在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中负有失察、失管责任的人员,给予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上好“三种课堂”,
明晰师德师风主线
上好师德师风“地方课”。近现代以来,丹阳市诞生了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等多位教育名人。丹阳教育系统注重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教育资源,不断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践行“以教育为家,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育家”的丹阳宣言。
上好师德师风“示范课”。将每年2月、9月定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月,全市集中开展师德承诺、师德宣誓、师德学习等活动,引导每一名教师重视师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行。以教师节庆祝活动为契机,展示各类优秀教师和团队,引导广大教师向榜样看齐。加大对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全市师德宣讲系列活动,树立各学段、各层次优秀教师榜样,在省市县级各类媒体常态化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大力营造“重师德、比师风”的环境氛围。
上好师德师风“警示课”。结合放假前、开学后、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市各校通报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以案明理,以案释规,将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让所有教师明规范、知底线、守初心、存戒惧,激励全体教师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在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上,做到防微杜渐、禁于未然,梳理各类师德师风问题形成清单,在入职培训、跟岗学习中持续强化警示教育,帮助青年教师塑形铸魂。
实施“三项行动”,
筑牢师德师风防线
实施师德师风网格督查行动。印发《丹阳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师德师风“网格化”督查管理的通知》,设置师德师风督查网格员并明确职责,将师德师风督查工作常态化、具体化,落细落实。根据政府热线、师德举报电话等反映的问题,网格员深入学校和镇(区、街道)开展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依据。
实施作风效能全面清风行动。严格执行丹阳市教育局关于教育系统作风效能联合督查的相关要求,组建作风效能工作督查小组,联合丹阳市作风效能办,围绕工作纪律、师德师风等重点,采用“四不两直”形式开展“随机督查+定期督查”,实行全年度、全覆盖督查。督查结果形成相应简报并予以全市通报,持续营造“干部清正、教师清明、学生清扬、校园清香”的教育行风。
实施教师队伍管理改革行动。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系统性、打出组合拳,大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正本清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严格落实《丹阳市教育局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强化岗位履职暂行规定》,开展“四有”好老师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示范校”评创工作,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开发完善丹阳教育大数据平台,将教师个人师德师风表现纳入其中,定期上传,及时更新,引导广大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近年来,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群体。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7人,在职特级教师12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2所学校入选“江苏省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基地校”。
(作者系丹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