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十年,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奔赴
■本报记者 王小亮
1996年,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陶甫、石峰、向明军、冉华、向大爱、冯怀武、罗建新、张贻恒、郭家祥、曹长坤、何江海等11名学生从湖北民族学院师范类专业毕业,作为教育引进人才,从荆楚故土奔赴江苏扬州江都区,投身当地教育事业。30载春秋,他们以湖北人的豪爽与坚韧,在江都教育沃土上绽放出独特光芒,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江都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12名“科班生”扎根偏远乡镇
1996年8月26日,临近中午,21岁的冉华扛着行李从乡镇公交车下车,跟着校长到当时的江都高汉中学报到。初到学校,冉华便担任3个班的物理教师,并兼任班主任。父母年老体弱,他承担了弟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后来,还把二哥的孩子接到江都读书。第二年,冉华的女友曹轶英本科毕业后,也来到高汉中学任教。“11+1”,这支跨越千里的教育奔赴者队伍增至12人。1998年,他们结婚成家,新房就是由一间教室隔出来的宿舍。时任高汉中学校长钱晓晴带领老师们为他俩装修婚房,还自掏腰包帮他们置办结婚用品。这件事,冉华一直记在心头。
“从风华正茂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都在这里扎下了根,我们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他们已变成土生土长的江都人了。”在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执教28年的陶甫告诉记者,当年,全国“科班”毕业的教师占比不高,农村乡镇学校中的“科班”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此,江苏扬州从湖北恩施引进人才,12名全日制本科专科毕业师范生被统一分配至扬州。“学校位于偏远乡村,生活条件不算好,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向大爱,数学教师,先在江都区二姜中学任教10年,后在杨浦中学任教10年,又在空港中学任教9年,现在任职于江都区第二中学。“在二姜中学时,班上40多个学生,一开始只有5个人数学考试及格。一年后,35人及格。”向大爱回忆说,乡镇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攒钱买了辆自行车,挨家挨户家访。“学生学业基础薄弱,教学中要付出几倍的力气。因此,我和学生们感情很深,到现在都有联系,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当了老师。”
用专业和爱心诠释责任与担当
“我在江都区吴桥中学做了30年的班主任。执教的前10年,把学生当弟弟妹妹看待;最近的这10年,把学生当儿子女儿看待。”作为资深班主任,张贻恒的很多故事都在吴桥中学流传。学生小黄(化名)好动顽皮,与同学相处不睦。张贻恒“培养”他当班干部,引导他不断成长。慢慢地,小黄和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也大为提高。有一年教师节,小黄用心画了一张贺卡送给张老师。画面上,一个男孩站在悬崖边,一个大人用力拉着他——孩子是他自己,大人是张老师。这张贺卡,张贻恒一直珍藏着。
2011年,张贻恒了解到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奶奶体弱多病,无法接送照顾孙女。他便和妻子商量,能否让这个学生寄住在他们家。这一住,就是3年,直到孩子毕业。“我自己也有女儿,就把这个女生当女儿看待。”张贻恒说,做一个好老师,关键就要做到4个字“理解、责任”。“学生家长经常把自己种的玉米、花生放在我家门口,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这么多年了,家长‘不让’我调动年级、调动班级、调动学校,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底气。”
初到江都时,罗建新被分配至原江都七里中学担任化学老师。“教好化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上好化学课,罗建新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深夜12点休息,反复钻研实验,直到课堂教学达到他的理想状态。他的课生动风趣,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亲热地称他“罗哥”。现在,罗建新担任宜陵镇中学副校长。令他欣慰的是,女儿通过定向师范培养,也回江都做了一名中学教师。
教育风景在变,初心始终不改
英语老师冯怀武,30年来一直扎根江都乡村,先在樊川中学任教,后到东汇中学。“农村学校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娃学英语难上加难。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付出更多耐心。我始终相信,付出必有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冯怀武带出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他也获评省劳动模范、扬州市十佳班主任。
采访中记者发现,冯怀武心中有永远的痛。忠诚教育事业和孝敬父母,他无法兼顾。“跨越千里来江苏扎根的老师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情况。”冯怀武说。多年前,交通和通信不便,千里之遥,关山阻隔。2002年,冯怀武父亲病重,他虽心急却走不脱,两个班学生课正是吃紧的时候。等他匆忙赶回湖北老家,还是迟了。
“在那段悲痛的日子里,江都的学生给了我感动。”冯怀武说,学生们给他写信,每封信、每页纸、每个字,都情真意切。“那么小的孩子,给了我很多宽慰和力量,也让我擦干眼泪,坚强起来。虽然搬过几次家,但我一直保存着这些信件,这是我永远的精神财富。”
郭家祥在郭村实验学校担任工会副主席,他做过多年教导主任。学籍管理、信息录入、考务安排、教学任务分配……工作琐碎,但他一直任劳任怨。2006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我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如果我当时在家,离他近,早发现病情,说不定……”郭家祥谈起父亲,仍然神伤。
“30年过去,我们是江都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煤渣操场变成塑胶运动场,现代化设备落地校园,低矮的校舍变成一栋栋教学楼,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如今,12个人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1996烟花三月”,他们在微信群里聊教育之变,聊浓浓乡愁。
30年改变的是容颜和教育风景,但12人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始终未改。他们的教育故事,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