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守初心,立德垂范践使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铸魂育人守初心,立德垂范践使命

■皮文彬

近年来,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以“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为引领,立足“固本清源,立根塑魂”的办学理念,以“清源逐梦”好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逐步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研学精进、评价驱动”四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3名、省特级教师3名、市级名校长名教师3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余名。学校“清源逐梦”好教师团队被评为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

党建领航,铸就立德树人之魂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优化组织架构,将党的领导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

学校构建网格化联建机制,推动党组织覆盖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创新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和党员教师的双向快速成长;常态化开展“三亮三树”行动,引导党员教师、教干成为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标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彰显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属性与使命担当。学校先后荣获宿迁市“示范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文化浸润,夯实清正教风之基

文化认同是教师将职业价值内化于心的精神基石,更是涵养高尚师德、践行育人使命的力量源泉。学校坚持以文化人,通过系统化学习、浸润式活动与融合型团建等多种路径,持续深化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实现从规则约束到文化自觉的跃迁。

学校提炼“守正创新、合作共生、服务奉献”的团队文化,推动资源整合、全员育人,打破教育中的“孤岛现象”,为学生提供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开展“思政讲堂”“衡山论道”“师德故事会”等互动式活动,引发教师队伍情感共鸣,有效促进师德规范的价值内化,为清正教风的形成注入持久而深远的精神动力。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第二批省级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宿迁市基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20多项省市级荣誉。

研学精进,淬炼协同育人之能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学习共同体理论凸显协作的价值。学校构建“研学一体、内外协同”机制,依托集体教研推进“问学”和“五学”课堂模式研究、跨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基于生活、着眼实际问题解决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着力构建学力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以校本教研为主,常态化开展读书沙龙、心理健康微讲座、AI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实施“头雁领航、强雁振翅、雏雁齐飞”的“三雁工程”,推动教师梯队建设;借助校际联动与合作机制,辐射推广教研成果与实践经验。学校获评宿迁市“三学”课堂教学基地。

评价激励,激活内生发展之力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科学的评价应成为促进个体成长与组织发展的核心工具,而非简单的甄别与筛选手段。发展性评价理念尤其注重评价的教育性、过程性与生成性,主张通过多元、动态、面向未来的评价方式,激发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发展潜能。

为此,学校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覆盖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师德师风等方面,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全面衡量教师的能力与发展;开展过程性评价,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教学经历、成果与反思,实施个性化专业发展计划,并建立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构建增值性评价机制,实行差异化评价标准,激活教师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滋养和实践锤炼。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将价值引领与专业发展、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师德建设路径。“清源逐梦”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对育人使命的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谱写新时代“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