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推进“三大变革”,重构育人生态
■张海燕 王振喜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是生命滋养生命。多年来,宿迁市宿豫区燕山路小学秉持“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的办学理念,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办学实践,构建“情感筑基、专业赋能、韧性成长”的教育生态。通过“师道重塑”“研教融合”“韧性培育”三大系统性变革,持续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深扎根,
推动“经师”与“人师”统一
燕山路小学建立“六励·至美”体系,通过开展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和情感心理学的双重赋能行动,帮助教师在情感认知与专业成长等维度上取得突破。
“六励·至美”教师团队建设:情感与专业双重赋能。学校通过“六励·至美”教师团队建设,强化教师德、能、学、心、行、能等6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形成“追求极致,向善向美”的专业成长共同体。例如在“励德课程”中,学校通过道德讲堂和师德典范巡讲等活动,将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转化为教师的职业自觉;“励学课程”以专业研讨、数字教学研修为载体,推动教师学术素养与教学能力双提升;“励心课程”则通过心理学课程、情绪管理训练,帮助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同行者”。
跨学科协同与课程创新:打破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学校鼓励教师创新课程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合作。例如,语文与科学教师联手开发“生态环保主题课程”,数学与美术教师共创“几何图形与自然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业与艺术上的双向成长。此外,将跨学科合作与职业晋升挂钩,定期组织研讨会,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合作热情。
强主干,
构建自我迭代专业成长生态
研教融合是支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燕山路小学构建“研教融合”机制,推动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型为“教育研究者”。
破“题”,以真实问题为研究起点。学校推行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教研,将教育科研与实际教学问题紧密结合。以“经典名著数字叙事”项目为例,语文教研组联合信息技术教师,将“如何让经典阅读在数字时代更具吸引力”这一教学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阅读感悟再度创作。
立“人”,以制度保障赋能教师发展。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学校为教师的创新探索提供制度性保障,鼓励他们将教学中的“灵光一闪”转化为严谨的“课程实验”。学校设立“教师自研课程”专项支持经费,让教师从被动执行教学大纲的“操作员”,转变为主动探寻更优教育路径的“研究者”与“设计师”。
成“场”,以迭代机制催化集体智慧。学校着力构建“反馈—迭代”的教研生态,将“跨学科教研交流日”打造成高水平的“问题会诊室”。在校园,一个优秀案例的诞生过程清晰可见。最初,由一位教师提出课程雏形,在第一次研讨中,学科骨干进行理论补充;在第二次研讨中,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为其加入多样化表达元素;历经三次打磨,课程最终从一个人的巧思,演变为成熟的、可推广的校本课程。
茂枝叶,
在多元课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一棵树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枝叶能否经风雨、向阳生。为全面构建学生成长系统,学校从教师出发,培育学生韧性成长力。学生的韧性并非天生,更非单纯的说教可以获得,它需要在精心的课程中塑造内核,在温暖的环境中汲取养分,在真实的挑战中淬炼成钢。学校实施的“师道重塑”“研教融合”系统性变革,为学生成长持续赋能。
塑“核”,构建螺旋上升情感课程。燕山路小学设计分阶段的情感教育课程,持续开展“情感成长四阶行动”。低年级学生通过“情绪脸谱”课程学习识别情感;中年级学生通过“挫折故事汇”分析历史人物应对挫折的策略,并通过情景剧加深理解;高年级学生在“冲突解决工作坊”中学习调节冲突中的情绪;最后,学生在“情感挑战赛”等团队活动中,学会调节情感和解决问题,最终塑造坚韧的心理“内核”。
润“壤”,织密家校社协同支持网络。学校联合高校心理专家,定期为师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与工作坊,打破认知壁垒。同时,开展“情绪调节挑战赛”“团体心理沙盘”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求助、互助。一个由“专家引领、家校协同、同伴支持”构成的支持网络,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砺“行”,在真实挑战中淬炼成长。生命的韧性,必须在实践的“磨刀石”上打磨。学校实施“大树成长挑战”计划,开展从校内模拟到校外真实的梯度实践。低年级“抗逆挑战日”活动设置团队闯关游戏,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高年级“社区服务挑战”活动则提供开放式命题,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
未来,燕山路小学将秉承“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全新教育生态,构建全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成长系统,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海燕系宿迁市宿豫区燕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振喜系该校政教处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