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重阳节里话“三重”
■陈晓云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里,登高、敬老与思念,这“三重”意蕴如丝线般交织,勾勒出重阳节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图景。
重阳的第一重,在于登高之重。登高是重阳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古人相信登上高处可避灾祈福,而在今日,它更多成为亲近自然、放松心灵的方式。
杜甫在《登高》中吟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萧飒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与滚滚江水,无不透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忧思。然而,即便身处困顿,登高望远这一举动,依然映照出他对天地万物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执着。
当我踏上登高之路,一步步攀上蜿蜒山道,脚下的石阶仿佛低语着岁月往事。路旁树木葱郁,微风过处,叶声簌簌,如自然为我奏起的行歌。每登高一步,视野便开阔一分,胸中郁结也随之散去。及至峰顶,极目远望,山川湖海尽入眼帘。连绵山峦如游龙盘踞,粼粼湖水似明镜映天。那一刻,仿佛与天地合而为一,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清明。
登高之重,重在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攀登途中,我们须克服身体的疲惫与内心的畏惧,一步步踏实向前。这般坚韧,恰是人生路上面对困境时所需的力量。登高也让我们领略自然的壮阔与神奇,从而更懂珍惜脚下土地,更知守护家园的意义。
重阳的第二重,在于敬老之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重阳节正是这一美德的生动体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应当向长辈表达敬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中流淌的深切思念,令人动容。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远离故土,为理想拼搏。值此重阳,无论身在何方,不妨暂歇步履,给家中长辈送去一声问候,让他们感受到牵挂与温暖。
回到家中,看见爷爷奶奶脸上的笑容,心中暖意融融。他们用一生辛勤付出,为家庭与社会贡献良多。如今年迈,需要的正是我们的陪伴与照料。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述往昔故事,那些艰辛岁月在他们口中变得鲜活而动人。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见他们神情满足,我知道,这便是最好的回报。
敬老之重,重在精神传承、美德弘扬。尊敬长辈,不仅在于物质供养,更在于精神关怀。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安享晚年。同时,也应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品格与智慧,将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下去。
重阳的第三重,在于思念之重。重阳,也是一个萦绕着思念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逝去的故人,想起曾经相伴的温暖时光。
李清照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词人独守空闺,把酒思人,心中满是对远方丈夫的牵挂。西风卷帘,伊人憔悴,字字句句皆是孤寂与思念。
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常因忙碌而忽略了心底那份柔软的情感。重阳,给了我们一个驻足回望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凝视内心,感受那份深深的牵挂——或许是远方的挚友,或许是逝去的亲人,他们都在我们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站在秋风拂过的田野,望着一片金黄麦浪,思绪飘向远方。想起儿时与伙伴在田间追逐嬉戏的快乐,想起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如今大家各奔前程,为生活奔波,但那份纯真情谊始终留存心底,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行囊。
思念之重,重在珍惜过往,感恩拥有。思念是情感的纽带,将我们与逝去的时光、远去的人紧紧相连,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在思念中,我们学会感恩,感谢那些曾走进我们生命的人,感谢他们带来的光与暖。
重阳节的“三重”意义,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这个节日独特的魅力。登高使我们亲近自然,敬老让我们传承美德,思念教我们珍惜当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我们用心体会这“三重”深意,以行动诠释其中真情,让重阳文化的内涵,永远流传于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