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田野”,放飞童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望“田野”,放飞童年

■吴东超

图为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田野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生态瓶”

2023年8月,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申报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化田野课堂’助力‘双减’落地实践探索”立项。学校秉持“实践中学科学,情境中提素养”的理念,扎根乡土资源,打造学生学习成长的“田野课堂”:立足校园,构建科学“田野”情境;扎根宿迁,挖掘“田野”学习资源;着眼成长,构建“田野”成长课程。

破土:打造田野场域,

让课堂走向开放

创建高品质科技馆,在场景体验中爱上科学。学校建成高品质科技馆,馆内设置科技名人、天地探索、声光艺术、电磁奥秘、虚拟现实、防灾救灾、模拟生态等20个主题场景,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学生开展科学情境体验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学校增设人工智能、物联网种植等主题展区,引导学生感受前沿科技成果。

打造高质量社团阵地,在手脑结合中提升科学素养。学校高标准配置电子百拼、3D打印、模科物联、金工制作、信息编程等多个STEAM教室,并以此为基础打造高品质科技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书本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融会贯通中提升素养。

引进物联网种植,校企合作把“田野”搬进校园。学校与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以“物联网种植与科技”为主题,统筹建设校园物联网种植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植物生长与培育、农业种植与科技“搬进”校园,以主题景观的形式呈现科学原理,鱼菜共生、二十四节气等场景成为学生开展农业观察、了解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开发《物联网种植》《物联网科技》两套校本教材,建设劳动实验基地,划分蔬菜种植区、花卉培育区、中草药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种植过程,开展科学观察与实践。

深耕:开发乡土资源,

引领“田野”实践

学校立足乡土,以项目化学习为手段,从地理时空维度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学“田野”实践。

“行走宿迁”田野考察:在行走中探秘润心。2023年起,学校每学期开展“行走宿迁”田野研学课程,引领一至六年级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学习实践。6年学程覆盖12个典型物候场景,比如,学生在三台山花海开展“梨兰会”项目化学习,探究植物花期与生态;在运河古道考察码头文化与大运河历史。研学中,学生前往宿北大战烈士陵园等接受红色思政教育,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厚植家国情怀。目前,学校已开发12册研学手册,组织2万余人次田野研学,形成1200余份高质量研学作业和报告。

“物联网种植”田野实践:构建校园科技实践场域。学校搭建校级物联网管理平台,编写80学时的物联网种植与科技校本教材。采用地方课程与项目化社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周定期开展探究实践。学生观察物联网种植成果,操作物联网科技设备,实时监测植物生长数据,不断内化科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

“童耕童馔”田野行动:融合科学与劳动课程。学校将科学课程与劳动课程有机融合,打造“田野课堂”,开展“童耕童馔”课程。设计劳动争章卡,开展劳动争章评比活动,明确各学段劳动任务与评价标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师生共同种植、管理,举办收获节与品尝会;师生家长共同设计一至六年级“童馔”食谱,推动家校共育。

“节气民俗”田野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节气民俗”田野研究,依据节气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如青梅煮茶、春分立蛋等。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制作树叶画等形式完成项目化作业,熟练掌握节气知识。

“自然笔记”田野记录:观察田野之奥秘。“自然笔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学校组织主题观察与记录、项目化具身体验和自然笔记主题阅读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截至目前,学校已开展种子种植、大蒜培育等具身体验活动30余次,学生撰写自然笔记2000余篇。

成长:着眼素养提升,

构建“田野”课程框架

学校在田野实践基础上,以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为目标,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南,积极构建“田野课程”体系。

构建扎根乡土的田野课程。田野课程是融合本土资源与科学教育的动态生长系统。课程以宿迁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根基土壤,以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体框架,通过项目化学习形式,构建包含自然田野、生命田野、探索田野、创造田野、数字田野五大支柱的协同生长课程框架。

自然田野课程聚焦地理生态认知,开展“校园微地形测绘”“节气物候观测”等项目学习;生命田野课程突出生命教育,设计“校园鱼菜共生系统”“校园昆虫旅馆”等持续观察项目;探索田野课程侧重物质科学,开发“古黄河泥沙沉降实验”“传统建材承重测试”等探究式项目;创造田野课程强调工程实践,完成“3D打印运河地标”等制作任务;数字田野课程注重技术赋能,开展“AI识别校园植物”“无人机巡河”等现代科技活动。各主干课程既独立发展,又通过跨学科项目形成有机整体。

探索四步联动的实施路径。经过一年半的实践,项目组探索出四步联动的田野课程实施路径,即“资源勘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迭代优化”。在资源勘测中绘制田野课程资源图,建立“资源—课标”匹配矩阵。在课程开发中,采用“科学教师+本土专家”的“双师备课”模式。在教学实施中设置“三栖课堂”,即教室理论课、校园实践课、野外考察课交错进行。如学习《土壤》单元时,学生先在教室实验,再进行校园采样,最后赴古黄河沉积层考察。此外,学校建立“年轮生长机制”,每年通过学生成果展、座谈会、课标比对三重反馈,调整优化课程内容。

学业监测分析表明,“田野课堂”项目实施后,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水平、科学素养不断提升。通过实施“田野课堂”项目,学校在学习场所建设、学科融合、课程开发、师生成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创新之路。

(作者系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化田野课堂’助力‘双减’落地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