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她从课堂走上天安门广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跨越千里,她从课堂走上天安门广场

■本报记者 王琼 通讯员 包海霞

回忆起今年4月,接到正式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女民兵方队通知的那一刻,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吴梦怡至今依然心潮澎湃。“太激动了!”她告诉记者,接到通知后,经过近5个月的严格训练,9月3日,她身着戎装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每一步都踏得坚定有力。

吴梦怡的成长轨迹里埋藏着朴素的报国种子。因父母工作繁忙,她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童年时总依偎在爷爷膝头看抗战连续剧,听爷爷讲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军人的坚守与信念。“爷爷说‘当兵就要当能打仗的兵’,这句话我记了十几年。”吴梦怡说。

这份从小耳濡目染的爱国情怀,成为她日后从军报国的精神源泉。爷爷那句“军人不能后退”的嘱托,也在未来艰难的训练日子里一直支撑着她。

大学期间,她和千千万万普通学生一样,在多元生活中寻找热爱。她担任校自律中心和材料学院团委新闻部干事,在楼兰剧社排练话剧时为一句台词琢磨到深夜,是学院女篮赛场上挥洒汗水的主力,也是弈仙棋社里与伙伴切磋棋艺的“高手”,还和朋友尝试创业。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逐渐锻炼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

2021年3月,她毅然按下学业“暂停键”,光荣加入陆军特战72旅。在部队的两年间,她在泥潭里匍匐、在烈日下越野,锤炼出“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意志,也培养了严格的纪律观念和顽强的战斗作风。2023年3月退伍返校时,她的迷彩服上还留着训练磨出的痕迹。吴梦怡说:“特战旅教会我的,是‘坚持’二字的分量。”2025年初,阅兵选拔通知传来,她再次按下“暂停键”,向学校申请延长学制,全身心投入艰苦的选拔训练。

阅兵训练对每一个队员都是极大的考验。“训练场上每个人都一样拼,有时因为动作不标准被教练纠正到腿软。”吴梦怡坦言,从最初“抓住追梦机会”的激动,到中途“不确定能否上场”的忐忑,再到最终锁定位置后“生怕一个失误就失去机会”的珍惜,支撑她的仍是爷爷那句“军人不能后退”的嘱托。吴梦怡经常默默对自己说:“既然是面对自己想干的事,就绝不允许自己当逃兵。”

训练场上,吴梦怡曾因踢正步过度导致脚后跟长了一层又一层老茧,刮掉后贴上膏药继续练;她也曾在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时躲在宿舍楼道里偷偷哭,却总是在擦干眼泪后对着镜子喊“再来一遍”。“我不是天生的‘标兵’,只是比别人多练了几遍。”吴梦怡朴实地说。

吴梦怡坚信:“爷爷那辈人用枪杆子守护家国,我们这代人用正步走过广场,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祖国‘请放心,强国有我’!”这位普通女孩的故事,让更多人相信:生命的精彩从不取决于起点,而在于是否有勇气为信念迈出第一步,是否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始终保持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