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为媒,创劳动之趣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绘本为媒,创劳动之趣

■镇江市京河路幼儿园京岘分园 景佳 吴玉美

绘本是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抓手,其故事性、情境性、形象性能够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内在兴趣,理解劳动价值,并迁移劳动行为。如何通过精巧的活动设计,将静态的绘本图文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深度参与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对此,我们探索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的“劳动实践剧”,践行4个核心策略:阅读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劳动兴趣;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劳动过程;游戏操作,区域联动,迁移劳动技能;创意延伸,艺术表达,升华劳动情感。

阅读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劳动兴趣。活动伊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共读、精准的图画指读、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例如,在共读经典绘本《蚂蚁和西瓜》时,教师抓住关键画面提问,如“这块西瓜对于小蚂蚁来说,简直像一座小山!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以此引导幼儿观察与共情。紧接着,教师抛出更具驱动性的问题,“小蚂蚁们是怎么齐心协力把西瓜搬回家的?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办法?” 这种设身处地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巧妙地将“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劳动精神与价值观植入其心中。

此时,绘本故事已不再是平面的图画与文字,而成为一个充满挑战与趣味的“任务场”。幼儿在角色的感召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我们也来像小蚂蚁一样合作试试看”的强烈愿望。这一环节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的实际操作环节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与认知准备。

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劳动过程。对于幼儿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源于亲身体验。当孩子们沉浸在《古利和古拉》的故事中,对故事里制作蛋糕的美好情节产生强烈向往时,教育的契机便随之而来。教师可以将生活区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绘本厨房”,并提供安全、适宜的儿童厨具和真实食材。孩子们分组扮演故事中勤劳机智的小老鼠古利和古拉,他们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成为故事的“主演”。他们需要模仿角色,协商计划、进行分工,完整地实践劳动全流程。

这种深度的角色扮演,不仅深化了幼儿对劳动价值与协作精神的理解,更在真实情境中有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让幼儿直观地收获了成功体验,这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就感,正是建立其劳动自信心与形成积极劳动态度的坚实基石。

游戏操作,区域联动,迁移劳动技能。区域活动以其自主性、情境性和操作性,为幼儿提供了将书中“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理想场域。例如,在共读绘本《第一次做面包》后,生活区便可化身为一个充满诱惑的“小小烘焙坊”。教师提供面粉、水、食用油以及幼儿专用的揉面垫和擀面杖,鼓励孩子们亲身体验从混合原料、揉捏面团到创意造型的全过程。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是对绘本顺序的复现,更是对手部肌肉、耐心与专注力的锻炼,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扎实的动手技能。

此时,教师要注重区域的联动性与选择性。美工区则可呼应《阿利的红斗篷》这一经典故事,提供棉花、羊毛、各色染料、布料等,引导幼儿模拟“剪羊毛—洗羊毛—纺线—织布—染色”的完整工序,直观感受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奇妙旅程,体会创意劳动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这种跨区域的、主题贯通的游戏设置,不仅巩固了绘本阅读的成果,更在尊重幼儿个体兴趣差异的前提下,系统性地促进其劳动技能、创造思维与合作意识的综合发展。

创意延伸,艺术表达,升华劳动情感。劳动不仅是实践,也是创造。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建构等艺术形式,表达对绘本劳动故事的理解与想象。例如,读完《小种子》,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与顽强。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柔软的黏土作为媒介,亲手制作一颗“小种子”和种子开出的“巨花”。在揉捏与塑造中,孩子们将内化这份坚持与希望,并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创造生命的“小园丁”;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可以引导孩子们收集废旧布料进行创意拼贴,在实践中深刻体悟“变废为宝”的劳动智慧与节俭美德。

总之,精巧的设计是绘本价值焕发的催化剂。这要求教师超越“讲述者”的角色,成为幼儿劳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陪伴者,通过多元、有趣、层层递进的设计策略,让劳动教育在绘本的沃土上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劳动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2021/04/15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