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金色的楝树果
■马雪芳
1981年8月,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农村的一所大队单轨完小任教。学校只有一排低矮的平房,一块泥操场。低年级的课桌是用一块长木板简单钉成的,一张课桌上坐了七八个学生,中高年级的课桌是用砖头砌的。学校里没有图书室,连图书箱也没有一只,学生是“零课外阅读”。
当时,我是三年级的班主任,任教所在班级的全部课程。深秋的一天下午,我路过生产资料部时,看见门边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原来是生产资料部大量收购楝树果,三分钱一斤。很快,一个组织学生采摘楝树果的详细方案在我的心里形成了。
第二天晨会课上,我以写作文为由,布置了下午第一节课集体去水渠边采摘楝树果的任务——等到来年春天,把种子种在学校周围,育出楝树苗,绿化校园。
学生听了个个兴致勃勃,离下午上课还有半个多小时,大家就准备好了工具,等候在教室里。他们不仅带了四角篮,还准备了不少五六米长的竹竿,在竹竿头上用绳子绑上一尺长的树棍子,用来钩住果实。一看准备工作就绪,我就领着学生向水渠边进发。
深秋时,楝树的叶子早已掉光,果子金黄硕大。不需要我进行采摘示范,孩子们已经熟练地摘起楝树果来了。大家分工明确:有人用竹竿钩住带叶柄的一大簇楝树果,轻轻一拉,一个个楝树果便掉在沟渠的坡面上;其他学生则把落到地面的楝树果捡到篮子里。一小时左右,我们便收获了一百多斤楝树果,运回学校堆在教室的东北角。
后来,学生知道了组织他们采摘楝树果的真正用意——用卖楝树果的钱去买课外书,建立班级图书箱。于是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放了晚学后,大家自己去家附近的楝树上采摘,第二天再拎到学校。仅一个星期,教室里就堆起了五百多斤楝树果。
那时大队里只有一条机帆船,我请校长与负责开机帆船的大根帮忙,去镇上办事时把楝树果带到生产资料部卖掉。第一次便卖了十七元五角钱。这着实是一笔大钱了,我当时的月工资是三十五元五角。
几天后,学校第一个图书箱终于在三年级办起来了,学生像过节一样高兴。自习课上,我看着学生捧着带着油墨清香的《小英雄雨来》《神笔马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图书看得津津有味时,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第二年深秋,我又组织学生开展采摘楝树果活动,用卖果子的钱不断购入新图书。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作文水平同步提高,学生的《我与陶老师》《学做三毛球》等作文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得了一、二等奖。小学毕业考试时,班里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
40多年一晃而过,前些天,我和当年的几个学生一起吃饭。席间,大家聊起我几次组织他们采摘楝树果的情景。他们无限感念那些金色的楝树果,感念那些用卖楝树果的钱买来的课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