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青春期孩子的心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推开青春期孩子的心门

——读《赋能青春期——来自初中班主任的父母课程》

■王玉美

《赋能青春期——

来自初中班主任的父母课程》

钟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三晚,儿子放学回家直接进了房间,门‘咔嗒’一声锁上。我煮了他爱吃的排骨,敲门叫他吃饭,只听到里面闷闷的一句‘等会儿’。直到菜凉了,他才出来,全程没说一句话。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一个月了。”这是一位母亲在育儿日记里的无奈记录,也是无数青春期孩子家庭的真实写照。当亲子间的交流只剩下“锁门的声响”与“沉默的晚餐”,父母该如何破局?初中班主任钟杰在《赋能青春期——来自初中班主任的父母课程》中,用二十余年的经验,为焦虑的父母们点亮了一盏灯:不是教我们“如何打开孩子的房门”,而是教我们“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像传统育儿书那样“居高临下”,而是以“同行者”的身份,陪父母拆解青春期的“谜题”。钟杰把“孩子锁门”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分成了多个不同的“心理谜题”,每个谜题都配着真实的案例,像一把把钥匙,帮父母打开理解的大门。

第一个谜题,是“我长大了,别管我”。书中有个和我儿子很像的男孩:初三,不再跟妈妈说学校的事,妈妈问“今天和同学吵架了吗”,他只会说“没有”;问“老师表扬你了吗”,他就说“忘了”。以前我总觉得这是“叛逆”,是孩子故意疏远,直到读了钟杰的分析才明白,“他们锁门,是想证明‘我能自己处理问题’,是对‘成人身份’的渴望”。钟杰给的方法很简单——“退一步”。我试着把“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换成“妈妈今天看到你书包里有本新漫画,好看吗?想聊的话随时找我”。没想到,那天晚上,儿子主动跟我说了漫画里的情节,虽然没提学校的事,但至少,我们之间的“沉默墙”裂开了一道缝。

第二个谜题,是“我需要安静,别打扰我”。朋友的女儿是个敏感的孩子:有次朋友没敲门就进房间送牛奶,女孩和她大吵一架。朋友一直很委屈,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青春期孩子的房间,是他们的‘心理安全区’,随意闯入就像有人闯进你的办公室翻东西”。钟杰建议“建立敲门规则”。朋友试着跟女儿约定“敲门后等你说‘进’我再进”,还在女儿房间门口贴了个“正在思考,请勿打扰”的小牌子。现在女孩不仅不锁门了,还会跟朋友分享自己写的小诗,问“妈妈,你看我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第三个谜题,是“我想做喜欢的事,别拦我”。书中那个痴迷画画的女孩,让我想起了我侄女:侄女爱画画,每天放学就躲在房间画,成绩下滑后,嫂子没收了她的画笔,结果两人大吵一架。钟杰在书中说:“青春期的兴趣不是‘耽误学习的坏事’,而是孩子缓解压力的出口。”于是,嫂子和侄女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画40分钟”,还帮侄女报了线上绘画课。现在侄女不仅成绩赶上来了,还在绘画比赛中拿了奖,跟嫂子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青春期孩子的“锁门”,不是“拒绝爱”,而是“渴望被理解”;父母的焦虑,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知道怎么帮他”。钟杰作为初中班主任,既懂孩子在学校的压力——要应对复习,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也懂父母的担心——怕孩子走弯路,怕亲子关系变远。所以她的建议特别“接地气”,没有难懂的理论,只有“怎么说”“怎么做”的具体方法,就像身边有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困惑的时候,轻轻拍着你的肩膀说“别着急,试试这样做”。

现在,我儿子虽然还会锁门,但已经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想一个人待会儿,晚饭不用叫我,我自己热”;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而是会把水果放在他门口,贴张纸条说“水果洗好了,想吃的时候拿”。亲子间的那道“房门”,虽然偶尔还会关着,但心与心之间的“门”,已经慢慢打开了。

如果你也在为青春期孩子的“锁门”烦恼,如果你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不妨读一读《赋能青春期——来自初中班主任的父母课程》。它不会让你立刻“搞定”孩子,却会让你学会“理解”孩子,而这份理解,正是推开青春期孩子心门的最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