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生心理与精神困境之我思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破解学生心理与精神困境之我思

■杨静平

我出去讲学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邀请方知道我是心理老师,见到我总是很不解地问:“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都没事,为什么现在的小孩,老师不打,家长也不打不骂,反而这么不‘皮实’?”

从医学角度来说,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到医院后,医生可能会使用量表评估了解症状,但这只能呈现出结果和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结果和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视角来考虑。我们那个年代的同龄人,学业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每家孩子也多。我父亲当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三把刀,总有一把是快的”。如果孩子读不进去书,就可以去家旁边的小工厂上班。如果工厂进不了,家长也会让孩子学门手艺。家长对孩子没有太多要求,不会把孩子的成绩看得那么重。

当时还有一个和现在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空间”真的很大。小时候,有一次我妈妈要打我,我一转身就顺着田埂飞快地跑开了。在跑的过程中,我把情绪也释放出去了,一下子轻松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人都会来劝慰我们。

农村的孩子天生就在自然中长大,城里的孩子也能和邻居小伙伴玩耍,生活是有“附近”的。所谓的“附近”,就是家在的地方、邻里朋友在的地方,生活半径就是我们的生态系统。这些年,城市化和信息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型,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容易让人们处在慢性压力当中。

我曾用一年时间研究过《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其中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它强调的是,生活本身、学习和生活、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要把握好。

开放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生机的培养。当下,面对许多心理问题,人们应当先修养好身心,回到真心本性,用“长善教育”的思路来观察自己,观察家庭,观察社会的一些新的趋势。

我在心理中心的时候,有学生来找,我通常都陪他们聊一会儿。但有的孩子跟我熟悉了后会说:“老师,我就借你这儿静一静。老师你忙,不用管我。”孩子们有时其实更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可以在那儿释放情绪,没人笑话他们,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是安全的。这就是爱,这就是教育本身。

对于老师而言,陪伴学生时的状态很重要。我坐在这儿,我是稳定的,但我的眼睛余光又可以瞄向我的学生,同时瞄向我的环境。当学生需要我的时候,我及时和他互动,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允许他一个人自己消化、疗伤、自愈,最后自己走出来。陪伴的最佳状态,就是保持人和人、心和心连接在一起的共振状态。如果老师带着各种标签看待学生,就看不见活生生的人了,自然也看不见人的发展性。看不到发展性,就会把眼前的问题当成不可改变的。老师要看见学生、看见人,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行动,释放自己的爱。

当下,我们还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困境的解决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总体是生态的、环境的——我居于环境当中,别人是我的配角,我也是别人的配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尊重的世界观。

比如儒家文化中,就有从“小我”变成“大我”的思想路径。西方心理学讲的是个体,一般不会关注集体层面。但儒家文化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把个人和集体放在一起。气魄和格局足够大之后,心胸就会宽阔。

再比如佛家文化中的空性智慧,注重实践,打破语言的束缚。禅宗不就是这样吗?不空谈理论,直接让你在行动中体验成就感、安全感、胜任力。只要进入现实里,和真实的人、真实的物打交道,整个精神世界就有了支撑,就不会一直处在妄想里。

还有道家的智慧,道家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是道法自然。什么叫道法自然?就是你该做的事情就去做,别人的事你不随便插手,这就是课题分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大自然,尊重自己,尊重周边的人,这就培养了平等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精神危机、保障身心健康的良好世界观。世界观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是紧密相依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弱的水滴,但能组成汪洋大海,所以这才是解决很多人没有安全感、充满恐惧感等心理问题的关键。另外,我们去链接自然、链接他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别人,和别人一起走向幸福;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不过度开发……心理学讲的安全感、价值感、尊严感、荣誉感,就在这种主动承接、保持开放的状态里慢慢生长出来了。

(作者系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