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教育中的“视网膜效应”
■秦子川
近日我买了一辆新车,颜色是苍烟灰。本来我暗自窃喜南京少有这种“小众”色调的车,但开了几日后,竟发现这款车完全不“小众”,路上经常遇见。朋友笑说我这是“视网膜效应”。
心理学中的“视网膜效应”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当我们拥有某物或具备某种特征后,会比其他人更注意到他人是否拥有同样的物品或特征。这种认知偏向如同一副无形的滤镜,悄然塑造着我们的关注焦点。在教育领域,视网膜效应同样无处不在,它既能成为照亮学生潜能的聚光灯,也可能沦为强化偏见的放大镜。
同事李老师上学期接手新班级时,前任班主任特意提醒他“重点关注”坐在后排的蔡同学:“这孩子上课走神,作业马虎,是个令人头疼的学生。”带着这份“预警”,李老师很快“发现”蔡同学频频望向窗外,作业书写也确实潦草。几次批评后,蔡同学变得更加沉默。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老师提前走进教室,看见蔡同学正专注地绘制一幅机械结构图,线条精准,设计巧妙。惊讶之余,李老师开始重新观察:那些曾被自己视为“走神”的时刻,很多时候是蔡同学在思考难题;作业书写潦草,但解题思路却常有独到之处。原来,预先贴上的“问题学生”标签,使李老师只捕捉到了符合预期的负面信息,却忽视了蔡同学的创造力。
这个故事揭示了视网膜效应的误区:教育者心中预设的评判标准,会不自觉地引导其注意力偏向,从而使教育者陷入“验证性偏差”的陷阱。当我们带着固有印象观察学生时,视线所及往往并非真实全面的图景。
同事王老师将视网膜效应转化为发现学生闪光点的工具。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他向学生宣布:“我有一项特殊能力,能发现每个人身上最独特的潜能。”随后,他开始实践这一承诺。
王老师注意到陈同学总在作文中运用大量比喻,便当众称赞其“拥有诗人般的想象力”;发现赵同学虽不善言辞,但笔记结构清晰,便肯定其“逻辑思维严谨”。这些具体的积极关注产生了奇妙的效果:被表扬的学生不仅在这些优势领域更加努力,其他方面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全班逐渐形成了相互发现优点的氛围。
王老师有意识地将视网膜效应的焦点调整到学生的优势与潜能上。这种积极的关注导向重塑了整个班级的心理氛围,使教育环境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
两个故事引发了笔者的深层思考:视网膜效应本身是中性的,其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引导它的聚焦方向。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面的个体,简化归类或贴标签会窄化我们的认知视野,导致教育评价的片面化。正所谓“有教无类”,真正的教育公平始于打破刻板印象,以开放的心态观察和理解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教育者应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导向学生的优势领域,实施“优势为本”的教育。这种积极的关注不是盲目赞美,而是基于细致观察的真诚肯定,它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成功孕育成功”的良性循环。
教育者还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认知滤镜,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发现自身优势、欣赏同伴长处、关注生活中的美好。这种积极视角的塑造,比任何知识传授都更能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
教育者手中握有改变学生认知世界的“滤镜”,我们的关注点影响着学生所能看到的风景。当我们学会用欣赏代替批判,用发现优势代替揪住短板,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纠正缺陷”到“激发潜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