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智引未来,以AI解锁教育新质生产力
■周唯巍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站在AI技术发展的浪潮之巅,无锡市梁溪区作为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验区”、首批“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始终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勇做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排头兵”。两年来,我们以“数字基座筑基、名师平台赋能、教学方式革新、人工智能引领、素养全面提升”为战略主线,构建“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转型范式,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区域教育生态的“智慧中枢”。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着区域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智共生”进行跨越式发展和系统性跃迁。梁溪区以“数智梁溪”数字基座为核心,构建全域联动的教育数字生态系统,通过五大中心(数据、组织、物联、应用、消息)建设,实现全域数据的全量归集与动态治理,形成“校际资源实时流转、教育要素智能调配”的新生态。在技术架构层面,构建覆盖日常办公、值勤、课务调代、校园安全巡查等35个高频场景的微应用矩阵,实现日常管理流程数字化。同时,前瞻性布局教育物联网体系,建设启用护校安园数字化指挥中心,部署15万个智能传感器,构建智慧用电系统,助力校园安全提档升级。
下一步,梁溪区将借助人工智能,加强学校布局、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学情追踪、安全态势等核心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预警—精准干预”的一体化体系,有效推动教育智慧决策、智慧管理。
驱动育人方式变革,打造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支持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启智润心、“五育”并举。梁溪区利用AI技术推动育人方式发生“质”变与“智”变,以数字化转型为支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依托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认知计算模型,结合已有的表现型素养评价平台,梁溪区通过“数字画像”动态捕捉、精准识别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力,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同时,建设区域虚拟仿真实验室、“AI创客工坊”、少年工程院等一批人工智能创新空间,形成“五育”融合的体验式、沉浸式、场景式智慧场域集群,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目前,区域AI沉浸式体验中心已经建成,通过“中心体验+漂流体验”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体验、能受益。
在协同育人层面,我们积极构建数字化“教联体”育人新模式,在线上建立“溪心慧育”数字家长学校,推出家庭教育精品课程,精准推送优质家教资源;筹备“家校社数字化协同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一图统揽、一键预约、一屏管理”,促进良好家庭教育生态的构建;研发“梁溪少年行资源智能开发平台”,将“红色研学”“历史古迹”“非遗工坊”“AI创客”等实践课程纳入资源共享网络,绘制区域德育资源地图,有效形成覆盖全区的德育网络。
重塑课堂教学范式,构建支持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新样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构建富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形态。以数字化赋能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2024年,梁溪区率先推出《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实施方案》,围绕“基础建设—智能管理—课堂变革—师生发展”四维空间实施12项突破性工程。在硬件层面,部署护眼墨水屏终端,构建“预习—互动—辅导”全流程智能学习链;在软件层面,试点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采集分析7类、21项教学行为指标实时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研究有据可循。
2025年,梁溪区紧扣“让每位师生都能体验并运用人工智能”的理念,出台《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提出人工智能基础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五育”并举、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等4项、11个重点任务,明确将通过一年努力,建成1个区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各校(园)配套1个人工智能微学习空间,孵化10所人工智能应用引领校(园),提炼100个AI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培养1000名AI应用骨干教师,常态化应用大模型助力教育教学,选树10000名AI应用“小达人”。
梁溪区致力于构建“教学助手+学习助手+评价助手”的智能教育三角模型,有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减负提质”。我们升级“梁溪智慧教育平台”,集“教、学、研、评、训”于一体。目前,平台汇聚义务教育全学科8100节精品微课、2.3万份教学设计及8万道题智能题库,构建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数字教学路网”,点播量突破800万次,有效支持教师备课和教学。梁溪区还顺利完成了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智能推送,让教师在线备课效率翻倍提升。
站在时代的风口,AI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也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梁溪区将深刻认识AI赋能教育的战略意义,并以此为重要驱动力,抢抓改革机遇,加强创新实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梁溪经验。
(作者系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