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个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聚力“三个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周春燕 程鹏

“工匠精神需要代代相传,青年一代要接好接力棒。”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魏巧、林田中等应邀担任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江科大”)思政课特聘教师,他们结合自身履职经历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讲授“大思政课”。近年来,江科大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着力拓展大视野、构建大格局、优化大环境,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探索构建具有江科大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融合多维视野绘好“规划图”,

涵养大格局

江科大扎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理解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紧扣时代脉搏,扎根镇江沃土,探索校地融合思政育人创新发展。

立足“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扛起培育人的大担当。江科大贯通机制精准发力,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师生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立体化格局,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代表融入‘大思政’,校地融合育新人”活动,引导师生拓宽大视野、认清大趋势,实现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双向奔赴。

立足培根铸魂的育人视野,凝聚塑造人的大合力。江科大整合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思政育人共同体,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学校出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从切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配齐建强师资队伍、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数字赋能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布局“大思政课”建设,有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协同”、育人机制“全贯通”、育人要素“强融合”,凝聚“大思政课”的内在合力。

立足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涵养教育人的大情怀。江科大探索构建跨越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新形态。学校自黄浦江畔“扬帆启航”,沿运河之滨砥砺前行,于长山之麓扎根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兴船报国”文化、传承“船魂”精神、坚守“深蓝底色”。学校实施“船魂”精神传承创新工程、校史文脉传承工程,推出《江科大的故事》《我和江科大的故事》《这些惊艳了岁月的老照片》等专栏,引导学生感悟时代大逻辑、大学问、大道理,为行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特质人才,被誉为“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

融合多方主体夯实“主渠道”,

走近“大先生”

江科大以系统思维打造思政教学新模式,提质增效;以创新思维推进人大代表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畅通资源;以共享思维联动校地协同育人,拓展边界。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引导学生走近新时代“大先生”,筑牢信仰根基。

以系统思维提质效。江科大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形成“三结合一同步”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将“道理、学理与哲理”“伟大成就、党的历史与经典论著”“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结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校领导带头讲思政第一课、形势政策课,与青年学生共话时代担当。学校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策划“船模馆里铸船魂”“大船上的思政课”等,将行业特色资源、大国重器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人民海军简史”被遴选为江苏省教育厅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学校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用创新思维推改革。江科大畅通师资协同链条,建立人大代表与思政教师“双聘制”。学校聘请10名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担任“大思政课”特聘教师,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对应聘请10名学校思政课教师担任代表履职助理,形成校地资源优势互补;邀请人大代表进课堂讲专题思政课,内容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法治建设、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等;推进人大代表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结合各自履职实践与学校思政课教师分享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民生实事解决等生动案例;组织师生走进“人大讲坛”,与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专题培训;打造“榜样领航”思政品牌,邀请两院院士、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先进典型进校宣讲,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以共享思维扩参与。江科大深化校史馆、船舶文化馆等场馆建设,完善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基地、红石榴工作室等校内思政教育载体,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学校牵头成立镇江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一体化联盟,与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共建,该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评为“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江苏省馆校合作优秀案例”。学校建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编撰《船海类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指导教程》,获江苏省高校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一等奖,另有1部教材被遴选为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

融合多元资源坚持“寻真知”,

优化大平台

江科大构建“课堂+社会”“理论+实践”的育人体系,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优化思政育人平台,培养出“全国见义勇为勇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全网点赞的守信知恩模范”等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

校地联动,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江科大依托人大代表联系点和联络工作站等,设立1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开展“议题式”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模拟人大”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列席人大常委会、参加“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日”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

校企融合,实施“卓越计划”。江科大组织涉船涉海专业学生前往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等知名船企,全流程、全方位参与造船各个环节,深入了解新能源船舶建造、港航物流、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的发展现状,沉浸式领略现代造船技术魅力,深度参与“舱体舾装设计”“舱室布置”“船舶生产设计”等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深切体会“兴船报国”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投身船舶工业、服务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勇担使命,分层分类开展实践。江科大年均组织4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开展革命遗址参访、红色研学等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并走进城乡社区、工矿企业,与党政干部、社区书记、劳动模范等开展“面对面”交流系列活动,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学校还开设“农桑文化行走课堂”,传承非遗技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培育“粮心”文化品牌,依托“金谷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知粮爱粮”系列活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学校众多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助力西部开发和乡村振兴。

(周春燕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程鹏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