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设计成长,开辟乡村教师培养新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主动设计成长,开辟乡村教师培养新路径

■黄友芹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往往“自上而下”推进,对教师本身的内在需求与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可能难以持续激发其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而随着乡村学校生源的逐渐缩减,一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培训参与度低。针对这些情况,第二届盐城市乡村初中语文教育带头人培育站另辟蹊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开展培训,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指导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积极主动设计自身专业成长路径,为破解乡村教师培养难题提供新方案。

强化自主赋能,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规划

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培育站通过个性化、动态化的发展路径设计,让教师成为自身成长的设计师,在自主规划中担当教书育人使命。

动态建构个性化发展路径。培育站由江苏省师干训中心设立、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主管,22名学员来自盐城市各县(市、区)初中校,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培育站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开发了诊断工具《盐城市乡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量表》,从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三个维度设置了9项观测指标,既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短板,更重视其教育理念觉醒,为学员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制订匹配度高的成长规划。

培育站编制“以终为始”的研修手册,将研修目标、要求、纪律以及最终的考核细则装订在最前面,让学员时时对照;将培训出勤率、培训课程、教研活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公开课、讲座等转化为可累积的学分,其中,师德实践、乡村教育叙事等体现教育家精神的内容所对应的学分被列为必修学分。

培育站全周期支持学员自主研究,鼓励学员围绕教学专长,在专家的指导下提炼教学主张、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发展规划、申报研究项目,要求学员树立“教学即研究”观念,围绕教学主张形成研究成果。两年来,学员共申报立项15个自主研究课题,其中省级以上课题5项,涵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德育融合等多个领域。

立体化搭建决策参与机制。培育站让教师深度参与培训决策,让专业发展成为主动追求。培训内容均通过“在线问卷”向学员征集,培训主题共设学习共同体组建、选题研修、理论研修、课标研修、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测评、成果凝练等8个模块,下设30个子模块。在模块设计中,特别融入“教育家思想研习”专题,如“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乡村语文教学”“于漪语文教育论著研读”等,引导教师从经典书籍中汲取精神养分。

培育站全部活动均采用“学员轮值”方式,引导学员不仅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组织者、策划者,在实践中体悟主人翁意识。学员轮流主持,轮流制作海报,合作自主申报研究课题。站内评审全员参与、自评互评,确保公平。评审标准中,除了专业能力指标外,特别增设“教育情怀”“乡村贡献”等维度。设计优秀育人案例等环节,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

增强胜任感,

用分层培养激活发展潜能

胜任感是教师专业自信的源泉。培育站构建分层培养体系与能力矩阵,让每位教师在“只要不断努力,目标触手可及”的成长预期中,逐步练成立德树人的过硬本领,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型教师”的跨越。

精准对焦“三维度能力矩阵”。培育站结合省、市教师荣誉称号的评审条件,参照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理论,将学员精准对应到与其最为接近的高一级荣誉之下,构建“三级梯队”成长图谱,让每位学员都有清晰的发展方向。

为提升学员的课程开发能力,培育站弘扬于漪老师“一辈子备一节课”的钻研精神,形成四项特色做法:组织学员全员参与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微课征集展示活动,全员参与省、市教学竞赛的听课与转录工作,全员参与“卷入式课堂”,全员参与“抽课赛课”。“卷入式课堂”既有学员当“老师”,也有学员当“学生”,双方共同亲历课堂,获得教师与学生视角的双重体验;全员“抽课赛课”则提前2小时布置课题,全员现场脱离网络独立备课,然后在课前15分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本次上展示课的人选。

为提升学员的教研创新能力,培育站秉承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理念,引导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员每学期至少发表1篇论文,并在专家指导下积极参加论文竞赛;指导学员提高将自己的优质课转化为论文的能力,强调“课例即研究”。

为提升学员的团队引领能力,培育站推出激励学员带徒、互助共进、聚焦研修和区域教研联盟送教等举措,两年来组织学员送教下乡10多次,覆盖盐城市20多所初中学校。

深度构建“三维度教学反思系统”。培育站构建“三维度教学反思系统”,引导学员从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策略有效性和自我成长觉察三个维度反思教学,在实证与思辨中实现教育生命的觉醒。学员在课堂教学上进步较大,陈寅获得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网络大赛一等奖,李海红获得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林彦池4次获得盐城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另有18人次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微课征集展示活动一等奖等。

激发归属感,

从个体成长到团队共进

归属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两年来,培育站以教育共同体理念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充满归属感的成长家园,不断提升学员的专业能力,重塑其教育理念,形成“一人成长、团队成林”的共生效应,区域影响力日益扩大。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石,激活个体成长内驱力。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塑造作用。培育站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员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其中,“跨年演说”是培育站较为成熟的品牌活动,在岁末年初轰轰烈烈地开展,让学员盘点成败得失、畅想发展目标。

如今年1月19日,在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东台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培育站面向盐城市20多家各类培育站和名师工作室,开设“跨年演说”观摩活动。活动以音诗画节目《一路走来,还是东台》开场,巧用自我决定理论,给学员自主表达空间,从个人演讲主题的自由选择,到小组互动的自主设计,强化了学员的自我效能感。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构建团队共生成长新范式。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属感与社会联结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培育站通过强化互动协作,构建起互助共享的团队生态。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肖如宏指出:“这个培育站最为可贵之处,是让盐城乡村初中教师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教育理想努力时,盐城乡村教育的未来就有了希望。”

当教师的自主需求被尊重、胜任需求被满足、归属需求被回应,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成为充满内驱力的生命自觉,就能在主动设计成长中成为更好的教育者。未来,培育站将持续深化自我决定理论与教师培养实践的融合,为乡村初中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具弹性与温度的支持。

(作者系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届盐城市乡村初中语文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