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们站在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晓庄学院48名师生赴京观看国庆76周年升旗仪式——

这一刻,我们站在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本报通讯员 刘凯 记者 杨潇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6周岁华诞,南京晓庄学院48名师生代表在校党委副书记易永建、副校长鲁学军的带领下赴京,于天安门广场离国旗最近的位置,共同见证五星红旗与朝阳同升,为新中国献上最真挚的生日祝福。

此次师生赴京观礼,是晓庄学院党委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一堂精心策划的“大思政课”,旨在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将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师生的真切情感共鸣相融合,引导师生在回望新中国76载风雨历程中感悟革命传统磅礴伟力,在国旗升起的神圣时刻激发爱国情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10月1日凌晨3点,师生们集合完毕,身着统一服装、手持小国旗,有序前往天安门广场,与现场12万余名群众一道,在肃穆热烈的氛围中静候晨曦与国旗。

天色渐明,6时11分,“向国旗——敬礼!”的口令划破长空。护旗队员与礼兵庄严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奋力扬旗,艳丽的中国红随旭日一同攀升。晓庄师生笔直挺立,高声合唱国歌,激昂的歌声里满是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在天安门广场见证五星红旗与朝阳同升,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次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和力量凝聚。”该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震表示,组织这次活动是学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的积极实践。“它让抽象的国家概念变得可感可知,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近,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传统在血脉偾张中得以传承。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用好各类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筑牢信仰之基,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强大动力。”

“站在庄严的国旗下,我无比激动。这抹鲜艳的中国红,正是我们开展学生思政工作最厚重的底色,我深感责任重大。”该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陈华锋深有感触,“我们将把这份感动带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大爱学工’建设的实际行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环节,用有温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切实引导晓庄学子成长为知行合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该校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姜凡感慨道:“当激昂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尊严。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精神的洗礼,时刻提醒着我,作为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支部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在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中展现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

师生代表的心声里,蕴含着新时代晓庄人的责任担当。“站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庄严与震撼。”食品科学学院25级研究生徐文君说,当朝阳与国旗一同升起、国歌在耳边奏响,她真切体会到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这抹飘扬的中国红,凝结着先辈的夙愿,也映照着时代的召唤。我将把此刻涌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科研道路上的坚定力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用专业知识回报祖国,以奋斗书写时代答卷。”

此次赴京观礼系列活动的圆满开展,为晓庄学院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工作开展注入新动能。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重要抓手,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打造“实景教学+课程融合”的立体化思政内容体系,将师生的真情实感转化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的生动案例;推动“校内红色阵地”与“校外优质资源”深度联动,常态化组织师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设计科研报国、实践报国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持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切实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