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托举促拔节生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通市通州区深入实施名师(校长)培养工程,通过高端引领、梯度孵化、抱团成长,推动全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牵引托举促拔节生长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杨晓华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师朱烩工作8年,3次参加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3次获得省一等奖;金沙中学教师邱磊酷爱阅读,学校“谨丞”读书会、全区“领读者讲师团”等都活跃着他的身影,阅读让他的生命不断丰盈、专业持续进阶;五窑小学校长钱红云毕业于2013年,10余年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把手”;虹西幼儿园教师顾佳甜2018年参加工作,现在担任幼儿园办公室主任,并在集团总园挂职副园长,被选拔为区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在通州这片教育沃土上,教师成长有无数种可能。”南通市通州区一位教师的话语,道出记者一路采访的真实感受。

“通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聚焦名师培养,我区在本世纪初就搭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等平台,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步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强教必先强师’的认识,扎实推进‘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创新载体建设、部门分工协作、名师辐射带动,打造教师培养新样板,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南通市通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巍说。

创新载体适应新需求

“对一所学校而言,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很难实现。”通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省四有好教师“方舟”团队领衔人季仲平说,学校秉持“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目标,对标省、市、区三级名优教师培育平台,深入推进青蓝工程、读书工程、名师工程等,促师德强师能,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日前公布的岗位聘用资格评审结果显示,南通市有31名教师获评正高三级,其中通州高中占2席。

从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域,通州高中赓续文脉、紧抓队伍的思路与通州区教育人才培养培育的做法一脉相承。记者采访了解到,通州名师队伍建设在本世纪初就有了独特的组织形式。从起始阶段定期举行“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到成立“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20余年间,一批批名师不断脱颖而出。为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新需求,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培养名优教师,2022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出台《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工程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和工作要求等,打造区域教师抱团成长的通州范式。

“‘古沙’是通州区的雅称,‘师韵’是对教师成长和工作状态的美好表达,‘1311’则是对各梯队名师培养对象的数量质量要求。”严巍告诉记者,工程计划用两个周期、8年左右时间,在全区遴选培养约1000名区级学科类骨干教师、约300名区级及以上卓越教师(校长)、1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10名左右领航校长,面向不同工作年限、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分类别筛选培养对象。

遴选和培育过程首重师德。在此基础上,区级学科类、德育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侧重教育教学能力或德育成果;区级及以上卓越教师(校长)培养对象侧重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团队建设及办学成效;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侧重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及其特色教育思想;领航校长培养对象侧重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教育理念及办学成效。

“参加比赛可以获得荣誉、鲜花与掌声,但比赛之外的所思所得才是推动教育生命向前迈进的力量。”回顾自己3次站上省基本功大赛领奖台的经历,朱烩对“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理解愈发深刻:“学校领导的全程支持推动我走向更远处,区教师发展中心朱艳、朱东林老师和区教体局基教科陈梅副科长一路陪伴我呈现更好的自己,市教科院王曙华、袁菊、李屹等老师指导我自信地走上省赛平台。”如今,朱烩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一梯队五期培养对象,她的经历成为通州教师抱团成长的生动注脚。

分工协作强化针对性

近日,通州区中小学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开展校校行活动,全区幼儿园至高中4个学段各组围绕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及影响、下一步研究计划等汇报交流,并提交内容翔实、形式多样的过程性材料。每场活动均采用“集中汇报+交流点评”的方式,力求实现面对面交流与一对一指导。

“坚持管理与引领并重,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沉浸式指导机制,是持续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严巍介绍说,为有效保障名师培养工程的统筹力度和执行力,助推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古沙师韵1311”名师培养工程启动后,区教体局成立以区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为团长,省特级教师、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郭志明为执行团长,全区在职25名省特级教师任学术导师,局机关人事科、基教科相关负责人为协助的区中小学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将13个市名师工作室、10个区名师工作室、41个市名师工作室下设工作坊一并纳入日常管理。

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到各部门各司其职、分类施策,再到导师团精心组织、高效运作,凝聚了名师培养的多维合力。3年多来,导师团通过定制规划、优化教学、故事讲述、现场访谈、周期考核、汇报展示等行动,系统建立区域名师培养工程的行动自觉。如为促进培养对象的教学交流双向提升,导师团导师、省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定期组织培养对象开展暑期高端研修、“以美育德”课程实践研讨、“教育发展规划”专题培训、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展示研讨等,深入区内外多所学校开展“校园行”教学交流研讨,促进培养对象及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以2024—2025学年为例,导师团带领培养对象深入区内各校,组织开展各学段“校园行”活动20场(次),累计144名教师执教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

为促进培养对象进一步凝练教育教学主张,更好地厘清自身及学校发展方向,导师团还多次组织培养对象开展现场访谈,分学段学科举办培养对象优课评比活动、主题阅读线上分享会、专业论文写作、读书笔记评比、师德师能师绩发展论坛等。“定期的课堂展示、主张汇报、导师点评等系列活动,帮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走出自己、再回归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卓越。”邱磊说,培养工程不仅让培养对象有了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其他教师搭建起观摩学习、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的互动平台,有效激发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

辐射带动拓宽培养面

“2001年8月,我通过‘双选’进入通州区实验小学工作,取得一些进步后,到农村学校担任副校长、校长,再回到城区学校担任校长,始终将来自各个层面的鼓励、鞭策化为我前行的力量。”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瞿卫华告诉记者,20多年间,他的专业成长得到一次次托举,在身边领导、师傅和同事的引领带动下,一步步成长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出版关于“儿童智慧阅读”的专著,并从区名师培养对象升级为市名师培养对象,建立了自己的市级名师工作室。

“我区名优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脱胎于青蓝工程,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师傅与徒弟往往是同学段、同学科教师。‘古沙师韵1311’工程丰富了教师成长的平台和载体,除了师带徒的基本模式,还进一步拓展了其他模式。”严巍介绍说,拓展模式包括工作室下设工作坊、跨学段跨学科研修团队、多元化导师配备和项目工作群引领培养等。如南通市中青年名师王笑梅工作室、任卫兵工作室中的不少成员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在工作室指导下分别成立工作坊,通过“徒弟带徒弟”,将更多青年教师纳入名优教师培养体系。省学前教育特级教师张宏云领衔的“童梦”好教师团队,汇集学前、小学、初中3个学段优秀教师,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领域的研究上拓展出更大空间。由区教体局基教科、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研训员杨剑、邵光前、季勇等为核心成员的示范案例开发项目工作群,引领一线骨干教师深研新课标,开发了教学转型示范案例。

培养面的扩大,让更多教师特别是乡村学校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通州区亭西小学是一所距离城区较远、校舍设备相对陈旧的村小。该校数学教师钱建兵进入培养梯队后,对接的教科研专家帮助他磨课、改课,带领他与异地学校同行同台上课并相互切磋。短短几年,钱建兵已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乡村骨干教师。在区内位置偏远的乡村学校,还有多位青年教师多次斩获省级优课评比特等奖、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培养工程辐射引领下,全区城乡教师沿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特级教师乃至教育家型教师的序列成长起来。

“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关键在教师,‘古沙师韵1311’工程是我区针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需求确立的教师培养核心工程。在这一工程的牵引托举下,全区教师队伍发展正逐步走向高位,有力促进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严巍表示,今后通州将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助推教师在突破现实挑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在扎根教育教学的丰厚土壤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