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新四军红色足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追寻新四军红色足迹

■唐锐

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国庆节期间,我踏上了重走“铁军路”的旅程,追寻新四军当年的战斗足迹,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行程之初,我来到位于句容市茅山镇的新四军纪念馆,全面了解新四军的战斗历程。走进纪念馆大厅,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那组反映新四军浴血奋战、气吞万里的雕像,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抗日根据地。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再现了新四军在苏南抗日的峥嵘岁月,揭露了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展现了当地人民奋起抗争的英勇壮举,令人深切体会到前辈们“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重走“铁军路”,我来到新四军韦岗伏击战遗址。遗址坐落于镇江市韦岗街道西南的高骊山麓,宁镇公路西侧,包括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和新四军先遣支队暨韦岗战斗历史陈列馆两部分。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拾级而上,参观韦岗战斗历史陈列室。透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那段历史重现眼前: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粟裕指挥下,凭借韦岗有利地形,采取隐蔽进入、突然袭击、迅猛歼敌的战术,仅用半小时便干净利落地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南后的首战胜利,极大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战斗志,也揭开了创建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序幕。

工作人员热情介绍,近期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高骊山修建了森林步道,将韦岗战斗纪念碑、伏击小道与山顶相连。沿途设置了新四军革命事迹和国防教育展板,打造出“红色研学环线”实境课堂,让更多人在登山过程中体味当年战斗的艰辛,追寻红色足迹,了解革命历史。

茅山周边现存抗战遗址100多处、烈士墓和纪念地50余处。穿越崇山峻岭,我又寻访了新四军修械所遗址,其与韦岗伏击战遗址、后方医院遗址等共同构成茅山革命遗址群,系统展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战斗路线与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们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继续前行,我来到位于茅山风景区李塔村陈庄自然村西侧的“新四军坝”。这座水坝是新四军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修建的,解决了当时军民的用水困难,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新四军坝”。历经岁月沧桑,水坝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保护下保存至今,并一直沿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名字。如今,经过整治修缮,新四军坝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一处兼具历史底蕴与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站在坝上,我不由想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迈诗句,对军民鱼水情与团结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悟。

沿着红色足迹,寻访抗战遗址,见证时代变迁,我深切感受到这片承载烽火记忆的革命老区,不仅守护着历久弥新的红色根脉,更在振兴发展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抚今追昔,我深深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努力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