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实干笃行,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孙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近日,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意见》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落实相关工作措施,为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笔者以为,要让这一利好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各县(市、区),尤其是具体负责基层教育工作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
系统谋划行动项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积极策应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全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主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可以紧密结合区域城镇化进程和教育布局规模的发展变化 ,科学预测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以“幼儿园和小学镇区化、初中片区化、高中城区化”或“幼儿园镇区化、小学片区化、初中和高中城区化”为资源优化整体思路,前瞻性系统谋划一批拟实施项目,明确路线图与时间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后,列入所在县(市、区)“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保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确保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加强组织联动,
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再好的蓝图,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化为现实。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联动发力,让美好规划惠泽莘莘学子。
一要突出协同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纵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学段,需要综合写好三个学段办学硬件与内涵建设水平“双提升”的“大文章”。各县(市、区)可将拟实施项目分类纳入当地建设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以及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的“大盘子”里,以系统思维上下贯通,协同组织,统筹推进,久久为功。
二要突出项目化。各县(市、区)可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以县(市、区)分管领导领衔,教育、财政、国土资源与规划、审计、住建、招投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领导小组,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张图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行动领导小组及时会办协调,确保年度项目按期高质量实施。
三要突出优质均衡。各县(市、区)要坚持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双轮驱动”策略,努力给每个孩子创造更多梦想成真和人生出彩的机会。重点是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改扩建校舍、合理分设班级、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和民办教育资源转公等多种挖潜扩容方式,不断扩大现有优质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鼓励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幼儿园适时提供托班服务;通过“品牌校+新建校”“优质校+薄弱校”“城区校+乡村校”等多种联动方式,打造协同发展教育共同体,填谷造峰,拉长短板,逐步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实施高品质高中建设计划,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同时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主要依据学生规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学校等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推动协调,全力保障项目落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让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项目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我们始终要注重突出“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监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持续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定期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主动解难题、开绿灯、强督促;人大要发挥监督职能,持续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列入年度监督事项,并实行人大常委会主任专题领办督办制度,强势推动项目建设。
二要强化考评。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规划实施的项目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述职考核评议,并组织过程性视察、观摩活动,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职,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三要强化宣传。各县(市、区)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可及可感,进一步造浓“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衷心希望广大教育人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作者系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