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四精四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马维林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为数字化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无锡市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以“四精四有”的课堂理念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和质量提升,在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四精四有”即“精研,研磨有组织;精讲,课堂有规范;精习,习辅有个性;精析,分析有智慧”。作为一种新课堂教学范式,“四精四有”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无锡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精四有”的教育内涵
“四精四有”教学主张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逻辑结构体现了教学系统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精研”是前提,强调教师团队通过有组织的研磨活动,深度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撑;“精讲”是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精准、呈现精彩,构建有规范的课堂教学秩序;“精习”是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练习过程,提供有个性的习辅,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真正落实“双减”要求;“精析”是保障,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数据收集与有智慧的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为充分实现因材施教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四精四有”教学主张与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理念高度契合,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四精四有”理念是教学本质的回归,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展现了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创新。
“四精四有”的美学意蕴
“四精四有”课堂教学主张体现了内容与形式、整体与局部、多与少等多重辩证关系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富有美学意蕴的“生态系统”。
一是“四精四有”教学主张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简洁美。教师精准、精彩、精练的讲解,体现了教学返璞归真的简洁美。这种美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生动,教学结构严谨流畅,知识呈现逻辑清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精研”和“精析”还展现了教学的理性美,也让师生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魅力。
二是“四精四有”教学主张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美。这一主张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美。如“精研”环节从大单元整体视角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安排;“精讲”环节强调从大概念出发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精习”环节设计分层分类的学习任务,支持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差异化发展。
三是“四精四有”教学主张体现了多与少的辩证美。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在“精讲”环节要求教师少讲精讲,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精习”环节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创新实践,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惊奇、想象和探究欲望。
四是“四精四有”教学主张体现了AI赋能教学的技术美和过程美。如“精析”环节强调有智慧的分析,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全面收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关注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四精四有”的实践策略
一是大力开展AI赋能教学,围绕“精析”与“精习”开展研究与实践。教师通过AI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鼓励学生与智能体进行研讨式对话,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我们利用AI辅助备课系统、课堂分析系统等工具,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通过教学共同体构建,开展组织保障下的“精研”与“精讲”。我们构建校内教研共同体,组建校际教研联盟,建立专家引领机制,提升教研质量。
三是加快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开展机制保障下的“精习”与“精析”。教师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标准,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发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
四是实施“双减”背景下作业改革,加强“精习”与“精析”的实践创新。我们强化作业设计研究,提高作业质量,推进分层分类作业,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挑战性作业,注重作业反馈与分析,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四精四有”教学主张具有理论内涵的深刻性、话语体系的本土性、核心要义的凝练性和实践路径的可操作性,将助推课堂教学改革,加快其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这一教学创新也对学校教研机制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课堂教学将在深刻的系统重构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