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三重困境,赋能专业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突破三重困境,赋能专业成长

——读《未来教师》有感

■王曾

《未来教师》

郝晓东 著

大象出版社

《未来教师》开篇即言:“教师的成长,不是简单的经验叠加,而是持续的自我突破与理念重构。”这本书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痛点,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主线,用通俗的文字与鲜活的案例,勾勒出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路径。通读全书,我找到了突破当前三重困境的方向,那些曾令我困惑的角色固化、能力薄弱、实践迷茫,都能借助书中智慧得以化解,最终赋能专业成长。

理念重构:突破角色固化困境

长期扎根乡村,我曾陷入“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化,习惯于按教材逐课讲解,认为只有讲透、讲多,学生才能学会悟透。《未来教师》提出:“未来的教师,不应是单向输出的‘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设计师、成长赋能者、终身学习者’。”这一论述突破了我的认知局限。

重构“学习设计师”理念,破解“照本宣科”之困。书中强调教学设计应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尝试将乡村元素融入英语课堂,围绕“乡村集市”设计购物对话,让学生用英语记录采购清单;结合“家乡非遗”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剪纸、竹编等。虽然需要提前调研学情、重构教学逻辑,但能够帮助学生将英语这门学科从课本文字变成生活工具。

重构“成长赋能者”理念,破解“统一教学”之困。面对乡村学生基础参差的现状,我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敢开口”起步,用简单句型描述家乡景物;中等水平的学生侧重“会运用”,创编家庭旅行对话;能力较强的学生追求“能创新”,设计乡村旅游英语海报。曾经因发音自卑的学生,在熟悉的“家乡景点介绍”中重拾自信,印证了“赋能不是追赶,而是找到专属成长节奏”。

重构“终身学习者”理念,破解“经验固化”之困。25年的教龄让我对传统教学方法得心应手,却难以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等新理念。书中“专业交往能打破成长边界”的观点,促使我加入新教育读书会,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研讨乡村英语教学对策,实现了理念的迭代。

读写研行:突破能力薄弱困境

《未来教师》“读写击溃虚无”的章节,精准点出我“缺乏理论支撑易盲目、缺少反思总结易重复”的能力短板。书中指出,“专业阅读是根基,专业写作是梳理,专业研究是突破”,为我指明了成长路径。

专业阅读“靶向深耕”,弥补理论短板。过去,我沉迷于碎片化的教学技巧。书中警示“浅阅读只会加剧能力焦虑”,于是我调整方向,阅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把握核心素养要求;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学习《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理解乡村英语教育的价值。

专业写作“真实反思”,促进自我优化。我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日记,记录“小组合作低效”的问题,反思“未明确角色分工”的疏漏;梳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探索“情感激励卡片”的使用。从流水账到深度剖析,写作帮助我快速发现问题,优化教学策略。

专业研究“立足课堂”,破解实践难题。书中强调“教师研究要解决真问题”。针对乡村学生课外阅读匮乏的现状,我开展“书香乡土”研究: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田间读书分享。过程虽然烦琐,但学生的阅读兴趣显著提升,印证了“行动即研究”的理念。

问题研究:突破实践迷茫困境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语篇理解困难等问题曾让我陷入实践迷茫。《未来教师》中关于“教师的研究,应始于课堂痛点,终于问题解决”等论述,让我学会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以“行动即研究”为指导,通过问卷和访谈,找出学生认为英语无用、基础差失去信心等根源;结合乡村实际,用英语讲述家乡故事激发兴趣,用分层任务建立自信,用家校联动营造氛围。同时,多次调整方案,学生的学习动力显著提升。

针对新教材阅读理解难度提高的问题,我参照书中语篇分析方法,用思维导图拆解教材语篇框架,引导学生从乡村垃圾处理、农田环保等话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模仿教材撰写环保倡议书。一段时间后,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显著提升,在班级英语演讲中也展现出更清晰的逻辑表达能力。

合上《未来教师》,书中的箴言犹在耳畔。感谢这本书帮助我突破角色、能力、实践三重困境,赋能专业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书为灯,在乡村英语教学中深耕不辍,以专业成长守护乡村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