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成全人”,着力培养新时代国家栋梁
■吴铁俊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镇江一中”)的前身是私立京江中学,创建于1937年。回顾88年的办学历史,从大学山上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到古运河畔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从创办时满腔热忱办学,到抗战中百般艰辛坚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势崛起,到新时代迅速腾飞,学校虽然数易校名,办学地址也有变迁,但一中人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成全人”教育主张
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迭代升级
镇江一中首任校长张海澄确立“至诚无息”的校训、“诚勤”的校风和“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服膺真理,服从纪律,服务人群”的办学思想。进入21世纪后,学校与时俱进提出“为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如今,学校赓续前人薪火,坚定倡导“成全人”的教育主张,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用实际行动直面“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形成“强基础,重实践,扬个性,高质量”的办学特色。
“成全人”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成全”人——让学生高中三年能健康、充实、有尊严地度过,为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保障,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不能飞不能跑的,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二是“全”成人——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差异”而不是“差距”,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每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名学生都能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名学生都应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三是成“全人”——从核心素养的高度,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心存敬畏、使命担当、终身学习、健康生活、幸福守望”的合格公民和领军人物,堪当民族复兴之大任。
“成全人”教育主张
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遵循教育的三大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未来看教育。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高远的目标志向、高效的学习能力、高强的身心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度的劳动自觉”,这也是“五育”并举的具象表述。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镇江一中聚焦“成全人”的教育主张,在理念、队伍、课程、生活、文化和管理领域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内涵建设,注重品牌打造,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品质高中。
“成全人”教育主张
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镇江一中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至诚”课程体系,包含“至诚崇德”“至诚求真”“至诚力行”三个维度,分别指向“文化基础”领域的“人文底蕴”“健康生活”模块,“文化基础”领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模块,“社会参与”领域的“社会实践”“责任担当”模块,融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于一体,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精心打造育人品牌。镇江一中将党建元素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使“至诚”品牌成为学校思政育人的亮丽名片。2019年,学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21年,学校“至诚·力行”好教师团队入选首批“江苏省‘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2024年,学校开发的“美丽镇江我的家”课程被评为镇江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金课”,开展的“赋能‘三课’,增信力行”项目被评为镇江市教育局“优秀书记项目”;2025年,学校开展的“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示范党建’引领‘品牌团建’”项目,再次被评为镇江市教育局“优秀书记项目”。
二是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大思政课”建设把思政教育从静态的课本知识变为动态的、可参与的、富有感染力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23年,学校的“模拟法庭”社团在镇江市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中荣获金奖;2024年,学校成为“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2025年,纪宇畅同学在镇江市“学宪法 讲宪法”法治素养比赛中获特等奖。
三是不断丰富育人内涵。镇江一中与镇江市委党校、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赴井冈山书写“行走的思政课”;与茅以升纪念馆合作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连续四年围绕“强国有我,红心向党”主题开展“音乐里的思政课”。这些品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创新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打破了思政课教学的校园围墙,整合了校内教师、高校专家、社会场馆、实践基地等多方资源和力量,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科教先进校长,镇江市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