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学评一体化”,重塑育人新生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深耕“教学评一体化”,重塑育人新生态

■本报通讯员 张红霞

▲图为镇江一中首任校长张海澄塑像

▲图为镇江一中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 图为镇江一中优秀教师团队合影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成长,而评价则是撬动教育变革的关键支点。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中,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镇江一中”)以“至诚无息”的坚守与创新,深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打破传统“教、学、评”割裂的壁垒,构建起目标、教学、评价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从课堂样态的革新到评价体系的重构,从教师专业的成长到学生素养的跃升,镇江一中以改革之笔破解教育痛点,用实践成果诠释“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真谛,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破局:直面教育痛点,锚定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存在“教、学、评”脱节的问题:教学目标模糊空泛,难以与核心素养对标;评价功能异化为“甄别选拔”,重终结性结果轻过程性成长;课堂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学生高阶思维与实践能力难以落地;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学习与元认知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如同“拦路虎”,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0年,镇江一中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在从2006年开始长期深耕、不断完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率先开启“教学评一体化”探索之路。学校敏锐意识到,要破解育人难题,必须打破“教学归教学、评价归评价”的惯性思维,建立“目标引领—问题导学—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闭环体系。从最初的“教评合一”“学评合一”思路探索,到2021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一类),镇江一中的改革步伐始终坚定而扎实。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教’有方向、‘学’有动力、‘评’有温度,让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镇江一中党委书记吴铁俊表示。为此,学校组建了由校长牵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家团队为支撑的项目组,设立核心素养图谱绘制、评价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校本资源建设等4个子项目组,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域覆盖”的教学改革推进机制。

筑基:构建“三维体系”,夯实改革根基

改革的落地,需要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作为保障。镇江一中从“理念更新、机制完善、资源赋能”三个维度发力,为“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筑牢根基,让改革从“顶层设计”走向“课堂深处”。

理念革新:从“经验导向”到“证据导向”。“过去备课,更多是凭经验设计教学环节,评价往往放在最后;现在要先明确‘学生要达成什么素养目标’,再设计‘如何评价目标达成’,最后才是‘怎么教’。”镇江一中数学学科中心主任张政的话,道出了教师们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

为推动理念更新,学校构建了“分层培训+循证研究+共同体研讨”的教师成长模式。通过“专家讲座+案例研修+课堂实践”,教师们系统掌握“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通过“一日一研、一周一反思”的行动研究,教师们将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科中心、备课组的集体研讨,教师们分享经验、破解难题,形成了“集智攻关、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中心制建设,全面更新教学案,组织“至诚”教学节,形成百余份体现“评价先行”的新型教学设计,开设了百余节校内公开课,促使教师对“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理解从“表面认知”深化为“行动自觉”。

机制完善:从“分散探索”到“系统运行”。没有完善的机制,改革就容易“一阵风”。为此,镇江一中构建了“学校—年级部—学科处”三级管理与运行体系,让“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常态。在学校层面,制订《“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行动方案》,将项目任务分解为“目标图谱绘制、评价工具开发、课堂模式创新”等任务群,各部门认领任务并签订责任状,形成“每月简报、季度反思、年度评估”的闭环管理;在年级组层面,建立“分层备课、质量监测、学情分析”机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调整“教、学、评”实施策略;在学科中心层面,形成“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价反馈—改进优化”的教研流程,确保每一节课都符合“素养目标引领、评价嵌入全程”的要求。

此外,学校还创新建立“学科中心”引领机制,将10个学科组整合为“9+1”学科中心(体育、艺术、信息、心理等学科合并为综合组),给予学科中心组长中层副职待遇,让学科组带头人成为改革“领头雁”。以英语学科中心为例,其围绕“省高品质高中创建”要求,从课程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发展等方面制订三年规划,开发出“多维英语课程”体系,成为学校“教学评一体化”的样板。

资源赋能:从“单一工具”到“平台支撑”。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搭建“教学评一体化”校本资源平台,形成“教学资源库+研修资源库+作业资源库”三大资源集群。教学资源库涵盖学科教学案、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师可随时观看、借鉴;研修资源库收集全国高水平“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成果、培训课件等资料,动态更新,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作业资源库按照“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的分层原则,建设数字化题库,教师借助智能系统实现“一键批改、精准分析”,学生可自主打印错题集。

资源平台的搭建,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更让“教学评一体化”有了“工具支撑”,实现了“资源共享、效率提升、质量保障”的目标。

攻坚:创新实践路径,破解育人难题

镇江一中围绕“素养可测、课堂可改、评价可优、学生可塑”四大关键问题,创新实践路径,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校本化核心素养图谱,让“素养目标”可测可评。核心素养是抽象的,如何让它变成“可观测、可评估”的具体目标?这是改革初期教师们面临的最大困惑。为此,学校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课程标准分解—素养目标细化—评价指标制订”工作,绘制出校本化学科核心素养图谱。

以物理学科为例,教研组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分解为“机械运动、电磁感应”等12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化为“水平1(基础)—水平2(提升)—水平3(拔尖)—水平4(创新)”四级可测指标,并配套设计“实验操作评价量表”“问题解决评分标准”等评价工具。

“有了知识图谱,我们备课就像有了‘导航仪’,知道每一步要往哪里走,也知道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走到了终点。”镇江一中教务处主任马斌说。目前,镇江一中已完成部分学科的核心素养图谱绘制,形成“目标—评价—教学”精准对接的学科实施框架。

“六学”课堂模式,让“素养培育”落地生根。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学评一体化”最终要靠课堂来实现。经过反复实践与优化,学校创新形成注重“预学、导学、研学、助学、展学、评学”的“六学”课堂模式,让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生成”。

在“六学”课堂中,每个环节都融入评价,形成“目标引领—活动推进—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闭环。如预学——通过“课前小测+学情问卷”诊断学生基础,明确教学起点;导学——创设真实情境,唤起学生兴趣,引出素养目标;研学——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思维过程;助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小组互评量表”评价合作效果;展学——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通过“成果评审标准”给出反馈,拓展迁移知识;评学——学生自我反思、互评互议,教师总结评价,明确后续改进方向。

“‘六学’模式让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探究者’。”镇江一中语文教师王欣说。目前,“六学”课堂已成为学校常态课的“主旋律”,课堂效率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有了大幅提高。

“线上+线下”混合评价,让“学生成长”可视可溯。“过去评价学生,看的是考试分数;现在要看‘分数背后的成长’,比如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进步。”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庆仁说。为此,学校开发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生发展画像系统,让学生的成长轨迹“可视化”。

在线下,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量表”“作业评语”“实践活动记录”等,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在线上,系统依托“电子档案袋”平台,整合学生的测验成绩、作业情况、获奖记录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科素养发展报告”。报告不仅包含分数统计,更有“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能力短板诊断”“个性化改进建议”等。

分层作业与智能反馈,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过去作业‘一刀切’,有的学生觉得‘吃不饱’,有的学生觉得‘吃不下’。”镇江一中校本资源建设项目负责人刘建兵表示。为此,学校创新“分层作业+智能反馈”模式,让作业成为“素养培育的延伸”而非“负担”。

镇江一中各学科根据“核心素养图谱”,将作业分为“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提升题(培养思维能力)”“挑战题(发展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教师借助智能系统进行批改,深入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生成“错题分析报告”,并推送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蝶变”:改革结出硕果,育人质量全面跃升

经过多年探索和三年攻坚,镇江一中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从课堂样态到育人质量,从教师成长到学校声誉,全方位实现了“蝶变”。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三年来,学校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呈现出“拔尖人才涌现、整体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学科竞赛中,学生表现亮眼,近三年51人次获五大学科奥赛国家级奖项(其中获一等奖16人次)、453人次获奥赛省级奖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赵苏瑜同学入围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吴智鸿同学入选北京大学卓越计划;在综合素养培育方面,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显著增强,近三年120多人次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等大赛中获奖;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民乐团等社团成为学校的精品社团。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重塑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骨干引领、青年成长、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改革的“核心力量”,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突破。16位青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其中余志武、刘银老师开设全国优质课展示课,胡甜迪、胡佳君老师获江苏省高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韦玉芳、顾岩老师获江苏省高中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学校新增正高级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4人。

“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更让学校成为省内外高中教育改革的“学习样本”,影响力从“区域”辐射至“全国”。学校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全国高品质高中数学说题大赛”“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等,接受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考核组现场考核与调研,并获得考核专家的一致肯定。专家认为,项目理念先进,学校进行了落地化实施,为区域“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杨勇在观摩镇江一中后很有感触地说:“一中‘教学评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让评价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教师专业反思的新起点。”

省内外学校纷纷前来“取经”。近三年,山东、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200余所高中前来镇江一中考察学习。学校举办“至诚”教学节暨“教学评一体化”研讨会等活动20余次,吸引省内外1200余名教师参与。学校也应邀组织教师赴浙江、江西、广西等地开设示范课、讲座50余场,分享“教学评一体化”经验;与江苏省大港中学、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组建“教学改革联盟校”,带动两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站在“江苏省高品质高中建设”的新起点,镇江一中坚守育人初心,迈向更高质量。镇江一中校长陆建根表示,未来,学校将加强学科中心建设,围绕“更精准的评价、更个性的学习、更协同的生态”三大目标,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成全人”的教育底色,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一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