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韵里织华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多年来,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深耕吴文化课程研究,培植幼儿吴文化基因——

姑苏韵里织华年

■本报记者 王琼

从描绘“蚕的一生”的生动长卷,到琳琅满目的丝巾与手作;从指尖轻捻的丝线,到悄然成型的扎染作品……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丝绸博览会”在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温情启幕,孩子们化身丝绸小匠人,亲手将姑苏丝韵“织入”成长记忆。

这场童趣盎然的博览会,恰是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多年如一日深耕吴文化课程研究的生动缩影。如今,吴文化已深深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园本课程体系,从晨间歌谣到手工实践,于无声处滋养着孩子们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

“孩子们不仅是观赏者,更是文化的讲述者与创造者。”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园长杨洁告诉记者,这项深厚的吴文化课程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位于苏州古城区祥符寺巷34号的教育幼儿园,已开始将吴文化元素融入日常保教工作。“孩子们在二楼平台就能眺望北寺塔的塔尖,巷弄里南朝古刹的钟声、茶馆里的评弹声,都是最鲜活的教材。”老教师王蕾回忆道,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后续系统化课程建设埋下了种子。

2000年,幼儿园正式立项市级“十五”课题“吴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创性地将吴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逐步构建出六大核心主题:小班聚焦“食”的“苏式糖果”和“苏式糕点”主题;中班聚焦“游”的“苏州古桥”和“美丽丝绸”主题;大班聚焦“悟”的“苏州园林”和“苏州戏曲”主题。这些主题被有机嵌入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课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文化的传承一定要根植于生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特聘专家、苏州幼专教授张春霞说。2013年,幼儿园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面对近70%的苏州新市民子女以及日益增多的国际学生,该园在坚持开设吴文化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新路径,创新打造“非遗+”课程模式。

“一人弄、二郎巷、三茅观巷……”伴随三弦琴的悠扬旋律,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大班教室里传出吴侬软语的童谣。“我们保留方言韵味,加入简单的节奏型伴奏,孩子们边拍手边唱,连意大利侨童都能学得有模有样。”教师冯雅晶介绍说,幼儿园邀请苏州评弹团优秀演员杨柳、程瑜,将传统童谣《数街巷》改编成评弹小调,教学生吟唱。此外,教师团队还提取昆曲中“兰花指”“圆场步”等基础身段,结合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创编出八节戏曲体操。

在教师何丹的布艺坊,文化传承具象化为指尖的丝线。何丹从小在刺绣之乡镇湖长大,为了让孩子体验正宗苏绣,她专程找老匠人定制迷你绣架。“传统绣架绷布需要‘界绢线’工艺,我进一步改良绣面,便于幼儿操作。”何丹说。

“文化传承需要生态支持。目前幼儿园已经打造了12个特色工坊,构建了包含评弹演员、昆曲传人、香山帮匠人等10余类非遗传承人的专家网络。”杨洁介绍说,专家们定期入园,与教师共同教研,带领孩子们开展工作坊活动,确保文化传承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今年,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成功申报关于生态视域下幼儿园吴地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暑假,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受邀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国际学术研讨会,冯雅晶代表幼儿园在会上作“吴地音乐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题演讲,向国际幼教同行展示了幼儿园吴文化课程研究成果,提供了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有机结合的中国案例。

“多年的坚持,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家乡文化认同感,也成就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杨洁表示,未来,苏州幼专附属教育幼儿园将继续深耕吴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