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种子”都破土成“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推动本博贯通培养,打造“零距离”科创育人项目,强化产教融合培养……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让每颗“种子”都破土成“才”

■本报通讯员 张静 程鹏

“将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近日,在江苏科技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7000余名新生共同迎接一份特殊的礼物——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学校获赠了90周年校庆日当天(2023年10月26日)在天安门广场升挂的国旗,国旗编号为2023-0299。

一日双庆,荣耀交汇。典礼上,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深情勉励学子:“这面旗帜承载着国家对新时代江科大人的殷切嘱托……愿你们传承江科大人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做一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时代新人!”

多年来,江科大始终以“兴船报国”为使命,坚定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办学90余载,学校培养输送了24万余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涌现出航母、大型驱逐舰、LNG船、豪华客滚船、邮轮、极地邮轮的总建造师、总工艺师等行业顶尖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造船工程师的摇篮”。

深蓝沃土育新苗

走进江科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航海模型协会工坊,学生正拼接木板、连接线路,沉浸于船模制作的乐趣中。“这块甲板倾角再优化2度,航速能提升5%!”在这里,学生武成龙从一名船模爱好者成长为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的获奖者。“扎实的工程能力,只能在一次次实践中淬炼而成。”武成龙说。

如何让工科课堂真正“活”起来?江科大通过制度创新、品牌创设、名师示范、教学竞赛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优秀教师、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朱永梅对此深有体会:“生动的应用场景,让理论知识变得‘有感’‘有效’。”她所主持的国家本科一流课程“机械设计”,凭借真实情境教学资源,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让我有机会在更长的时间里聚焦于同一个学术问题。”江科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包雪文是该校首届本博贯通式培养政策的受益者。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江科大从2025年起正式实施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独立设置双创学院,开设微专业,多举措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

累累硕果,是对江科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回应:学生累计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900余项,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四连金”……江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南表示,学校7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造船全领域,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持续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未来,学校还将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创新班、产教融合企业冠名的特色班,持续拓展人才培养路径。”

科创浪潮涌大江

近年来,江科大以“宿舍实验箱”、科技小院等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零距离”科创育人模式,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亲手将知识变成现实生产力,这种感觉太棒了!”在江科大的学生宿舍区,电机声与键盘声此起彼伏,几名学生正围聚在一起,专注地演示循迹小车、机械臂操作、电路设计等科技作品,吸引不少同学驻足拍照、参与讨论。这是江科大“宿舍实验箱”项目中的寻常一幕。该项目不仅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还成功入选国家级资源库。

据江科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打破传统实验教学壁垒,将专业实验设备直接配置进300余间学生宿舍,构建“分布式实验网络”。每个“科创百宝箱”配备单片机、FPGA开发板等28件实验设备,真正实现“宿舍即工坊、走廊即展厅”的社区科创“芯”生态。两年来,该项目累计支持学生开展宿舍实验项目1200余项。

与此同时,一场“田间的创新”也在悄然进行。“科技小院模式是学校延展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创新。”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木旺介绍说,学校创新打造“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科技小院”产学研协同机制,依托鑫缘茧丝绸集团,联合多家单位创建江苏海安桑蚕科技小院,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带动40万亩桑园建设、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和5万名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江科大博士生朱大林在硕士期间驻扎小院,与蚕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说:“用实验室本领解决实际问题,是青春最闪亮的注脚。”他所在的“服务蚕桑·共筑丝路”蚕桑科技支农实践团,连续多年走基层、下农村、进农户,推广“华康2号”新品种家蚕,助力蚕农亩收入从4000元跃升至近6500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产教融合结硕果

组织2000余名学子赴江南造船等企业实习,开展50余场“船魂精神”主题研学……多年来,江科大始终立足特色优势,把课堂搬到企业、搬进实景,推动学子走进制造一线、研发前沿。

今年,由中国船舶集团等26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江科大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省卓工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首批126名新生入选学院培养计划,参与真实工程项目攻关,项目内容覆盖船舶设计、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全产业链。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聚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培养一批‘能扛重担、敢闯深蓝’的卓越工程师。”江科大副校长施伟东介绍说,省卓工学院通过创新“项目制培养+双导师护航”模式,校企共同解题、联合攻关,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双引擎。

成立仅5个月,省卓工学院培养成效明显: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洪国、李欣泽在导师马厚标的带领下,圆满完成11.4万吨成品油船海上试航任务;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富圣、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龙龙在导师昝浩的指导下,参与航空无人机、航天飞行器等高端装备配套研发,相关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

产业教授是产教融合链条中的重要纽带。“以产业教授身份回馈母校,意义非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江科大1999级校友袁洪涛说。在“深水通用型FPSO工程开发”项目中,他带领伍加凯、徐瑞等一批江科大学子,攻克了管路优化、载荷抑制、系泊设计等难题,形成一批高价值成果,为FPSO船型的研发与建造提供了关键支持。

“校企联合培养极大锻炼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我受益终身。”江科大毕业生赵翰青说。得益于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这个曾参与国产豪华邮轮“爱达·魔都号”技术攻关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上海外高桥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从推动“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建设“快步走”迈向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加速跑”,江苏科技大学正以澎湃育人力量书写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江科大答卷”。“学校将紧跟国家战略、服务行业需求,深入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人才支撑,让每个学子都能在时代浪潮中破土、拔节、成才。”该校校长嵇春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