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无锡市梁溪区坚持“课改强师”,以教研催生高质量课堂,让教师发展与课堂教学深度改革并行互促——
立课改潮头,重精研强师
■本报记者 阿妮尔
提及自己8年的教学经历,无锡市东林中学青年教师陆佳龙坦言,参与“基于现代小先生制的初中深度学习课堂构建”课题研究让他在教学和管理时,从迷茫不安变得游刃有余;在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青年美术教师马金谈到他的一次大单元教学实践:以中秋月饼制作为主题,学生、教师、食堂工作人员、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感受中秋文化,培育艺术创想力……
近年来,无锡市梁溪区大刀阔斧推进全域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作为“关键变量”,该区教师始终立于课改“潮头”,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看见”成长,在课堂里收获教研精进的“小确幸”。“希望通过深度教研,促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在改革中引领教师、转变教师、发展教师。”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说。
扎根课堂,
辟出教师发展有效路径
梁溪区全域深入推进课改,与教研和教师发展紧密相关。
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为梁溪区,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在数轮深入学校、课堂的区域教学调研中,梁溪区教育人发现,虽然区内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但不少课堂仍存在“机械学习”情况,部分教师满足于依照教材、教参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如何破局?2018年1月,梁溪区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课改理念,以“一号工程”形式开启全区课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从而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2018年,我们提出‘学问课堂’模式,把区域课改的理念在学校‘接地气’地落实下去。”拥有多年课改先行经验的东林中学是梁溪区首先响应全域课改号召的学校之一。该校执行校长徐一鸣告诉记者,学校逐步将“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确立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让教师从“以经验出发”的传统模式向“重视学生反馈”的模式转变,同时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和自身教学特点,将课改落到实处。
“这种模式让教师有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和自主性,大家对教研明显更积极了,抢着参与研训、抢着专业阅读。”全国优秀教师、东林中学教师发展部副主任蒋文远说,“学问课堂”步步推进,各教研组的研训氛围越来越好,“一堂课全教研组一起磨,老师们轮番上阵,不断优化,不少青年教师就这样成长起来,走上省市级赛课舞台,表现优异。”
区域统筹引领,学校也主动创新。如今,在全面铺开的教研中,梁溪区每所学校的每名教师都熟悉“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理念,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上几句。“教师成长的路径很多,培训也很多,但我们要让教师明白,他们的成长和日常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要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钱艳霞说,“梁溪课改的路径设计就是要唤醒教师扎根课堂的学习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转变观念、优化实践。”
全员卷入,
激活每名教师的教研热情
“我们学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都深度卷入了课改潮流。”无锡市扬名滨河小学副校长张佳美说。作为语文教师,她在梁溪区全域课改前已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随着课改走向深入,她在努力适应的同时开始分管学校的教研工作,“教研与课改同频共振,教师从学习主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现在,站在课改‘潮头’,教师渴望教研。”
“要让孩子‘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九字诀,全区教师都牢记于心。”周唯巍说,教研不能单打独斗,在区域统筹下,梁溪教师对课改的探索,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队协同”。
如何做到“全员卷入”?梁溪区靠的是一张薄薄的任务单。2020年初,梁溪区举全区之力研制出与网课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今,这张任务单牢牢握在全区师生手中。“任务单由各学科教师研制打磨,以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也让课改实现全区域、全教师覆盖。”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说。梁溪还以“任务单+”为载体打造线上协作型备课、批注式教学、智慧化作业布置平台,带动作业、命题、评价等整体改革。
在东林中学,“个个有课题、人人有主张”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常态。“在数学课上,我用任务单启发学生,用学生的反馈优化教案和课堂教学;在班级管理中,我同样用任务单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在‘闯关’中实现自我管理。”2017年参加工作的陆佳龙是梁溪课改的深度参与者,课改让他从“不知道怎么做”的新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级赛课获奖者,他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课改“观望者”,大家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近年来,梁溪区还探索出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的“进阶式”教师培养机制,专门成立“梁溪教师发展委员会”,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开发研训课程。同时,组织“课改我能行”“课改校校行”等系列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区域课改典型经验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良性循环,
好教师成就好课堂
“现在的教研中,老师们都是‘打开’的,正因如此,课堂、学生也都是‘打开’的。”采访中,不少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课改以来,梁溪区不少校长、教研员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师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拓宽了,课堂随之变得更有吸引力,也更加契合学生培养目标,而这样的课堂会推动教师进一步精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如今,扬名中心小学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全体教师沉浸式参与教学实践、课堂诊断、反思改进、成果表达等环节,形成“用理论重塑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者到教育研究者的素养进阶。
“在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长期合作交流中,我们逐渐提炼出‘教研修述一体化’育师样态,即融合教学、研究、反思、表达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新模式。”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莉茗介绍说,这一模式打破了教学、教研和师训之间的藩篱,在有机融合中实现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协同发展。
扬名中心小学的教改强师实践与高校的专业支持密不可分。在与高校近30年的合作中,高校专家团队时时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评鉴抉择力和调适优化力。这样的模式在梁溪并不鲜见,也为不少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和发展机会。
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科研员汤雪平就是这样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的。“2019年,我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到东林小学轮岗,逐步成长为教科室主任,直到开始读博。”汤雪平说,凭借在学校深度参与课改、申报教学成果奖的经历,她在校长的强力推荐下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
今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汤雪平自荐回到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继续课改与教师发展研究,期待帮助更多好教师成就好课堂,让课堂在梁溪“燎原”。“这场课改也是在创造知识,让教师用更科学的方式对待课堂,让好课堂影响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