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

■四川省旺苍县嘉川镇中心小学 王宗祥

图为作者与学生一起读书

“王老师你好,请你明天到旺苍县教师培训中心报到。”2024年7月12日,我接到旺苍县教育局人事股通知,成为一名县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刚经历了学校撤并的我,晕乎乎地踏上了另一条“赛道”。

“教研”与“教学”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我内心更多的是“本领恐慌”。

2024年8月16日,第一个让我忐忑的任务来了。我接到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的市级培训任务。我赶紧上网查找讲座相关资料,但始终不尽如人意。

思索中,河南开封贞元学校王志江校长倡导的“五步追问”突然给了我灵感:当前,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认知水平怎么样?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认知思维冲突在哪里?如何用“浪漫—精确—综合”的逻辑安排讲座内容?一线教师听了本次讲座内容可能有哪些想法?由此我确定了讲座框架,以“玩游戏,学数学”为主题,围绕儿童认知水平、课标要求、空间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建议五部分展开。

再读课标,我突然发现,教材中的主题图说一说,例1摸一摸、滚一滚,例2、3搭一搭、摆一摆,不正是“浪漫—精确—综合”的逻辑吗?在不透明的盒子中触摸并判断几何体,不正是主题图的最好教学设计吗?捏彩泥、搭磁力棒、拼乐高城堡……多好的游戏啊!

思路完善后,我开始试讲,讲一遍,改一次;觉得不顺口,再改;图片不合理,又改;有了新想法,就继续改。讲座当天凌晨5点,我又加上一部分总结内容。当我站上讲台作完讲座,台下经验丰富的老教研员和老教师们报以热烈掌声。

县师培中心承担着常态化入校视导的职责。然而,“视导”二字具体应如何落地,我并不清楚。前辈向我介绍基本流程:随堂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分学科座谈、问题梳理与反馈,并最终形成视导报告。看似条理清晰,照章办事即可,但实践往往比规程复杂。有一次,我赴县内一所知名学校听课,因教师并不认识我,我被婉拒于课堂门外,场面颇为尴尬。另一次,单位派我观摩一节名师送教课,我在评课环节如实指出了课堂中学生配合教师“演练”已学内容,事后领导委婉提醒,今后评课要更注意表达方式。

这些经历让我反思,视导时需要琢磨沟通艺术,我更意识到自身在专业素养上的不足:需要精准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即席点评,最好以新颖的视角和清晰的表达,带给授课教师真正的启发。

除视导工作外,命题亦是教研员的重要职责。从教30余载,我虽站惯了讲台,却从未独立完成过一套完整的试题命制。除了“无情境不命题”这一理念外,我对命题的方向、结构与技术几乎毫无头绪。

恰逢《关于中小学教师原创试题征集的通知》下发,我决心借此机会逼自己迈出第一步。该从何处入手?学友薛老师一语点醒我:“不妨结合本地特色资源来设计。”正巧,2024年四川生态旅游节暨广元市旺苍第十五届米仓山红叶节即将举行,我与同事迅速分工:他负责搜集历届红叶节的相关数据,我则着手构思试题框架。

我重新通读四年级教材,梳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又反复研读多份期末试卷,逐步形成命题思路。结合“旺苍融媒”公众号上历届红叶节的图文资料,我谨慎核实各项数据,终于完成了试题初稿。薛老师审阅后提出关键建议:“用一个大情境贯穿全卷,增强试题的综合性与应用性。”我随之调整结构,以“未来学校学生为红叶节设计旅游攻略”为主线,融入路程计算、预算规划等实际问题,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等知识点自然串联其中。

命题不仅是内容的构建,也涉及格式规范与难度把控。表格绘制、图文排版、难度分析报告……每一步都是新的学习。而这段从无到有的历练,也为我后续参与县级期末质量检测命题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尽快适应教研员这一新角色,2024年秋季,我报名加入了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新网师)的卓越班,希望在系统学习中拓宽视野、夯实专业根基。

课程的首项任务是提炼个人教学主张。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农村小学的教师,我不禁自问:日常教学多是按部就班,何来成体系的“主张”?直至阅读《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一书,我才逐渐理解,教学主张并非高悬的理论,而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行动自觉,是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实践者的关键阶梯。

2024年9月中旬,我以教研员及新网师义工的双重身份,参与旺苍线下学习中心在米仓山小学举办的“同在共行”观课议课活动。当我站上讲台,面对台下师生时,目光所及是这所山区学校日益减少的生源,我仿佛看见几年前自己所在学校的影子——那所最终因生源不足而撤并的村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所坚持并愿持续奔赴的方向,正是“让留下来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这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从心底生发出的教育信念。

这一主张并非源于学科知识的深化,而是来自对教育公平与乡村孩子成长需求的深切关注。有了它的指引,我后续的教研活动便有了灵魂。2024年9月下旬,我以“推动阅读”的名义走进了旺苍县三江小学,与四、五、六年级学生及全校语文老师分享了《一个数学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故事》。令我欣慰的是,活动结束后超过40名学生、家长和教师主动加入我发起的“四大名著”公益共读活动。

2024年11月初,在“同在共行”国华小学公益行中,我为六年级学生带去了“圆的周长与面积”探究学具,引导他们亲手操作、共同发现圆周率的奥秘。然而实践总能映照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不熟悉传统测量方法,课堂节奏被打乱;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分工模糊……我再次清醒意识到,教学无小事,每一节家常课都值得谨慎对待。

真正的教研勇气,不在于坐而论道,而在于走进日常课堂,直面真实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唯有将研究扎根于教学现场,教研才能焕发生机。

我逐渐认识到,数学教研员和新网师义工这两个身份为我践行教学主张提供了更广阔的路径:从一所学校到多校联动,进而辐射县域,让更多孩子受益。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不论身处乡村或城市,不论站在讲台还是深耕教研,在尽责之余,能静心读书、仰望星空,见证孩子们茁壮成长,这样的日子,朴素而温暖,踏实亦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