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阅读,培育数学素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展数学阅读,培育数学素养

■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初级中学 王国强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在数学阅读中,学生接受外界视觉符号信息(如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进而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尝试通过开展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缘起——数学阅读的风向标

随着新高考和新中考的深入推进,数学阅读成了考试的热点和难点,阅读信息量的比例逐年加大,数学阅读也成了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的痛点。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会产生认知浅显、思维固化等消极影响。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深入研究。我通过对数学阅读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初步认为数学阅读应立足于课本,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解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注重材料精选、兴趣激发、方法指导、交流共鸣、评价驱动;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策略——数学阅读的导航仪

数学阅读涵盖了对数学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公理定理、问题表达、图表数据、图形几何、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数学信息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它是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创新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

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学生们从他对1加到100求和规律探索的故事中领略到数学阅读的魅力。从此,我便与数学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要想有效推进数学阅读,必须在阅读内容和阅读路径两个重要方面下功夫。

一、优选阅读内容

读好数学教材课本。教材课本是数学阅读的核心内容。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决定了它不像文科阅读那样可以泛读。在数学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理解逻辑、抓住本质、主动思考”的目标去读。首先“粗读”,把握整体,如对一元二次方程先明确有几种解法,对函数图像先理解课本中图形的形状特征等。其次“精读”,注重细节,逐字逐句读,找关键词,追问溯源,重点突破“定义、公式、例题”三大核心,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一定要认真推理。最后“细读”,圈画标记,绘思维图,读练习题,回读章首章末,串联知识,构建体系。如遇到抽象内容(比如函数),可结合课本具体例子(比如y=2x+1的图像)理解。

读好数学推荐书籍。数学推荐书籍是基于教材课本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核心是结合学科知识培养兴趣、巩固基础、提升思维。首先是趣味数学类,如《神奇的数学》《数学真好玩》等,可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数学枯燥”走向“数学好玩”;其次是思维训练类,如《怎样解题》《几何原本(学生版)》等,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再次是基础巩固类,如《教材完全解读》等,可帮助学生夯实课本知识,梳理知识点,扫清薄弱点,攻克易错点;最后是数学史类,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读好数学报纸杂志。数学报纸杂志是衔接课内知识、拓展数学视野、培养数学兴趣、提升学生思维的良好载体。读好报纸杂志的关键在于结合课本、选对刊物、掌握方法,不必追求读完每一篇,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记录边应用。例如,阅读《中学生数学(初中版)》《科学画报》等经典科普类读物,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阅读《数理天地(初中版)》等思维训练类读物,可提升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优化阅读路径

融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初中数学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非割裂关系,可通过精准衔接、双向反哺实现二者的融通。其路径是以课内阅读为根本,定方向、打基础,以课外阅读为延伸,补细节、拓维度,最终形成“理解—应用—深化—迁移”的阅读闭环。首先,要厘清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异同点和关联点,明晰二者的价值和交集;其次,以课内阅读为锚点,努力做到课前用课外阅读预热,课中用课外阅读温热,课后用课外阅读加热,让课外阅读“有方向”;最后,以课外阅读反哺课内阅读,努力做到用课外阅读理解课内知识本质、解决课内抽象难题、填补课内思维盲区,让课内阅读“有深度”。

融通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初中数学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具有互促互补的关系,可以纸质阅读为核心、以数字阅读为拓展,实现二者的融通。其路径是以纸质阅读为根基,用数字阅读活化纸质阅读,在目标驱动中排除干扰,实现双向贯通。在课堂学习中,课前、课中、课后圈画纸质阅读笔记,并利用数字阅读对关键点进行由静到动的可视化验证。在课后学习中,通过纸质呈现与数字演示强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在反思学习中,通过纸质沉淀与数字整合,将用笔记录的反思笔记上传到数字笔记软件上进行重点阅读,分类标记、分类整合、分类互补。

融通普及阅读与培优阅读。初中数学的普及阅读与培优阅读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基础与提升的有机衔接,可通过目标、内容、分层实现融通。其路径是以普及阅读为基础、以培优阅读为提升,在互补中实现基础扎实、思维灵活、能力分层、素养提升的目标。首先在目标选择上明确“普及为基,培优为翼”的融通原则,二者的核心目标都是提升数学素养,既不盲目追求培优阅读而忽视普及阅读,也不满足于普及阅读而拒绝培优阅读;其次在内容上建立“知识点—关联点—应用点”的衔接链,形成从基础到提升的知识网络;最后在分层上坚持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阅读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锻炼思维能力。

行动——数学阅读的传感器

随着数学阅读行动的深入开展,我逐渐发现,科学阅读、智慧阅读和反思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力保障。多年来,我通过开展每课一读、每日一讲、每周一说、每月一考、每季一评、每年一赛的数学阅读“六个一”行动,打造包括读书角、读书墙、读书屋、读书亭、读书节在内的“五读书”行动,组织全生阅读、全师阅读、全家阅读、全校阅读的“四全阅读”行动,打通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阅读壁垒,激发了学生数学阅读的内驱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今后,我将继续创新数学阅读实践,帮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绽放思维之光,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