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依托数字技术 传承乡土文化
■江苏省丰县梁寨镇中心小学 李天娇
图为教师借助AI批改作文
曾经,我们这所苏北乡镇小学的教室里,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2005年配备的投影仪。2023年,30台崭新的智能平板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入校园。这场始于硬件更新的行动,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改善,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字课程建设——
丰富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践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以科技为手段,在数字时代开展文化传承实践。在“乡音诗韵”项目中,我们制作七旬乡贤用乡音吟诵的《豳风·七月》音频,通过声纹分析技术提取其韵律特征;开发AR农耕剧场应用,扫描课本插图触发虚拟场景,呈现“足蒸暑土气”等劳作画面的动态演绎。周边其他中小学推出方言星图计划——学生使用乡音诵读古诗时,系统同步记录并标注地域信息。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濒危乡音通过数字技术得以留存,形成可追溯的文化数据资源。
在“节气密码”项目中,校园半亩试验田成为农业与数据结合的实践场所。孩子们使用微型气象站记录霜降时节露水凝结时间;通过3D农具考古软件,扫描残缺耧车零件,实现古老耧车播种机具的虚拟复原。我们还与南方某小学合作搭建跨区域课堂平台,直播镜头下,“南北小麦分蘖差异”等话题成为自然教学素材。
数字技术应用——
编织精准教育的经纬
“三维写作支持体系”用于针对性写作指导;AI作文批改系统搭载包含2.1万条乡野语料的素材基因库,使AI能识别学生基于乡野生活的表达;情感光谱仪运用文本挖掘技术穿透文字表层,精准识别学生作文中包含的情感内容。
“田埂直播间”则重新定义了乡村课堂的边界。生命延时摄影通过90天持续拍摄,记录种子生长过程;云端亲情矩阵借助AR技术实现远方父母影像投射,通过学生操作,他们的虚构影像与学生一起在菜园中劳作。在技术启蒙工坊,Scratch编程工具支持学生创作,通过编程实现油菜花场景的动态展示。
数字文化建构——
守护技术洪流中的精神灯塔
每月18日,我们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参与者暂停数字设备使用,进行自我反思。“墨韵复兴计划”组织学生使用自制苇秆笔誊抄《劝学》,通过书写活动培养专注能力。“科技与脉动的对话”活动要求学生对比智能手环数据与《黄帝内经》记载的传统健康知识,完成“科技与身体的对话”报告。“古今丈量术”教学生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测量农田面积,同时用传统麻绳结记录数据,实现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计量方法的结合。相关实践成果形成“算盘与云计算的和解”项目,推动传统算术智慧与现代算力在乡土课堂的融合应用。
在“数字伦理”课程中,我们构建育人体系,规范技术应用的人文维度。信息安全剧场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创作《朋友圈捕蝶记》,通过生动的演绎揭示数字陷阱,为留守孩童与老人提供防诈指导。数字遗产计划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老人口述历史,“梁寨记忆链”已留存300小时的资料。学生将《我给手机立规矩》契约刻于竹简,实现数字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数字素养提升——
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
学校的“青椒2.0”计划构建了教师发展的双螺旋成长模型。技术链涵盖从希沃白板到Python分析的内容,通过18项技能培训重塑教学能力;人文链通过共读《技术的本质》,在哲学茶叙中探讨教育的温度边界。57岁的数学教师老赵实现了从技术应用困难到熟练使用数字工具的转变,其设计的立体几何AR教具帮助农村学生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数字素养阶梯”通过四维评估体系衡量教师专业成长,技术应用、创新实践、伦理认知、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各有侧重。数字档案袋记录成长轨迹,教师信息化教学达标率从31%提升至89%。3年实践,学校数字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字课程覆盖率从17%提升至92%;家校共育云端参与频次增长11.6倍。
比跃动的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具体教育场景中的实际成效:留守儿童通过VR眼镜实现与父母工作场景的虚拟互动;古运河桨声通过声纹技术进入课堂;老农口耳相传的耕作谚语转化为课本扉页的二维码。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实际承担了连接、传承与拓展的功能。
我们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践。这或许是新教育实验带给我们的核心启示:真正的教育创新并非脱离传统的孤立发展,而是立足文化根基,结合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