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构建“生命共融”数智共同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AI赋能教育:构建“生命共融”数智共同体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 黄晓波

图为AI教学课堂

在国家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澎湃的引擎与关键的命题。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主动将“AI赋能”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了AI深度融入教育肌理的系统性探索,通过“理念共生、资源共创、成长共融”三重路径,助力构建“生命共融”的数智共同体,深入探寻“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才能真正回归人的成长”这一问题。

理念共生:从技术焦虑

到意识觉醒的破茧之旅

面对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技术焦虑”与“本领恐慌”。海门实小构建数智共同体的第一步,是开展一场关乎价值观重塑的“软基建”,以理念先行和内心认同保障技术有效落地。

共读唤醒。学校精心组织全员“共读觉醒”活动,系统共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等经典著作,推进“整本书阅读智能体”建设,通过人机深度对话深化对“AI是拓展教育可能性的工具,而非冰冷替代者”这一核心认知的理解。学生成长中心借助云端读书会,与家长共学《孩子如何驾驭人工智能》,理性辨析“AI威胁论”,探讨如何避免孩子过度依赖AI,构建家校协同的认知防线。教师成长中心通过“追景”读书会,将国家战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激发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感。

跨界对话。学校组建“AI攻坚团队”,打造“AI教育圆桌论坛”,汇聚省市级教育技术专家、AI企业工程师、程序员家长及各科骨干教师,形成多元“智囊团”。围绕“AI能否取代教师的情感育人”“AI赋能下因材施教的边界”等议题展开思辨交锋,在跨界碰撞中形成“技术向善”的共识。学校将思辨成果转化为校本实施细则与行动指南,推动数智意识从理念向实践跃迁。

生命成长。理念需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学校开展“AI教育片段”征集活动,鼓励每位教师成为AI应用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追景研修营”成为经验分享的熔炉:语文教师展示智能批改系统对作文的精准反馈;数学教师演示豆包一键生成分层作业;青年教师分享DeepSeek在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优化中的应用……这些案例拉近了教师与技术的距离,营造出“人人会用AI、处处可见智能”的氛围,使师生共同体验AI助力生命成长的力量。

资源共创:从数据孤岛

到合作共赢的生态构建

海门实小深知学校力量有限,因此努力打破校园壁垒,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数智资源新生态。

校本资源开源。学校引入AI作文批改系统,通过集团化经验分享、名师工作室引领及区级研修活动,将成功经验辐射至整个教育集团乃至全区,实现优质资源的“滚雪球”效应。同时,联合2所市区学校、4所乡村学校成立“AI教学资源联盟”,常态化开展跨校“双师课堂”研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学校围绕“利用数智技术促进学生学业增值评价”成功申报省市级课题,推动教师深入开展专项研究。

家庭资源精耕。学校将家长视为重要教育同盟,通过家长学校分年级、分批次开展“家庭AI”实操指导,帮助家长成为孩子AI探索的合格“教练”。创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智能体,为家校协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提供智能化平台,提升共育的精准性与效率。

社会资源协同。学校以开放姿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与网络科技公司共建“学生增值评价实验室”;利用财政支持建设具有AI特色的“儿童习作中心”和“学生科创中心”;与周边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心,推动“AI辅助作文批改”“科学家精神孵化行动”等项目落地,使社会创新力量成为学校AI建设的不竭动力。

成长共融:从工具应用

到生命成长的幸福抵达

新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海门实小以AI工具应用为基石,构建知识传递的“高速路”,在人与技术的深度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发展新范式:从“使用者”到“创造者”。通过系统培训与实战演练,全校98%的教师能熟练运用AI工具。智能错题本成为精准教学的“导航仪”,豆包助力分层教学,DeepSeek系统优化课堂教学设计。“90后”青年教师成立“AI工作坊”,通过“每周一课”“每周一秀”展示AI对课堂生态的重塑。多位教师的AI赋能课例在各级平台广受好评,教师正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教育创新的引领者。

学生学习新样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课堂话语体系悄然变化:“你有哪些问题想请教豆包?”“你的方法如何,听听AI助手的评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与AI助教积极互动的主动探索者。他们借助AI提问、思维碰撞、思维导图等方式,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与元认知能力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内在动机同步增强。

家校共育新界面:从“成绩单”到“成长档案”。学校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袋”,利用AI技术搭建全景式数据平台,动态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科创成果、心理状态与社交活动,形成“数字画像”并定期生成分析报告,实现从片面评价到全面关怀的转变。由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构建的家庭教育智能体,使家校共育超越信息沟通,升华为真正的“生命共融”教育共同体。

真正的数智社区,是温情与技术共同编织的教育新图景。如今,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门区实验小学以系统性思考和开创性实践,稳步探索区域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为构建兼具高度、深度与温度的“实小样本”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