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思政路 甘做引路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情满思政路 甘做引路人

——全国“最美教师”胡嵘苹的教育成长之路

■本报通讯员 云朵 康梅琳

图为胡嵘苹执教诗教课“边塞风骨傲然立,最是诗中家国情”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新教师基金”首届“明师班”学员、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思政课教师胡嵘苹光荣入选,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27载春秋流转,胡嵘苹始终扎根教育沃土,以“情意课堂”播撒信仰的种子,用“科创思政”点燃报国的梦想,用“时政述评”让学生站上讲台中央。最动人的,是那超过20万公里的送教长路,她步履不停、传递薪火,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使命担当,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让思政课成为情感共鸣的港湾

“宁儿,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课堂上,胡嵘苹哽咽着读完赵一曼的家书,孩子们热泪盈眶。为了这短短几分钟诵读,她深夜反复练习,读遍数十封红色家书,只为精准传递“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仰温度。这堂课不仅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更入选2021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

“思政课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对话。”秉持这一理念,胡嵘苹将“情意”融入教育主张,创造性地把语文的诗意、音乐的律动、艺术的审美融入思政教学,打造“诗意灵动,情智共生”的“情意课堂”。

跨学科融合是她点亮课堂的“法宝”。2022年,她将语文、思政与音乐熔于一炉,设计了诗教课“边塞风骨傲然立,最是诗中家国情”,生动展现了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抒发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获教育部“诗教中国”大赛全国一等奖。当“大漠孤烟直”的苍茫意境在课堂间流淌,学生们不仅读懂诗句,更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代代相传的“中国脊梁”。2017年,她执教的“拉拉手交朋友”一课通过鲜活游戏与暖心互动教会孩子悦人悦己,摘得跨省区教学展示一等奖。“课堂因情意而美,学生因情意而润,当情感真正流淌,素养便会自然浸润!”这正是她对“情意课堂”最动人的诠释。

点燃科技报国的梦想火种

胡嵘苹带孩子们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听科研人员讲“国之重器”研发故事。返程路上,一个女孩坚定地说:“胡老师,我长大后也想像他们一样!”第二天,胡嵘苹收到了一瓶学生自制的防蚊水——这不仅是学生关爱他人的体现,更是科技报国种子悄然发芽的见证。

2024年科技节,胡嵘苹与东莞思政团队主创的“科技力量大”科创思政课,在线上线下联动,覆盖港澳、新疆、西藏等全国十地700万学子。学生在木棉花瓣上写下:“您让我们看见,科技的光里藏着家国的心跳。”

2025年9月,广东省第159期“南方教研大讲堂”中,胡嵘苹携思政团队展示“传承先烈遗志,少年科创报国”等精品课,于历史与未来交汇处,探寻当代人“家国答案”。直播那天,课堂上满是孩子们含泪的双眼。她的思政课教给孩子们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帮孩子守住“中国心”,让家国情怀深深扎根。

让学生在思辨中坚定信仰

“今日时政:三星堆又‘上新’了!”每天课前5分钟,胡嵘苹的课堂上都会准时响起学生们播报时政小新闻的清脆声音。而15分钟的时政述评课上,师生同台辩论更是常态。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胡嵘苹创新推出“师生同台时政述评模式”,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讲,变成人视角为儿童立场,变单向灌输为教学相长。从“三星堆考古”到“乡村振兴”,从“童眼看脱贫”到“点亮中国梦”,鲜活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不仅胡嵘苹的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她指导的欧阳莉老师也入选该评选活动第二届典型经验名单,形成“一城两例”的佳话。学生感慨地说:“胡老师让我们知道,国家大事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以生命温度打造有情怀的团队

胡嵘苹一路成长,更引领团队全面发展、美美与共。她创新“四动”教研模式,以“搭台子、扶梯子、出点子、压担子、上路子”5步培养法破解小学思政队伍建设难题,打造了一支“情怀深,敢担当”的“全国优秀教研团队”。

胡嵘苹对团队的引领,藏在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里。

青年教师都记得那个温暖的夜晚——胡嵘苹刚动完手术,却把病床变成备课间,在消毒水刺鼻的味道里,用红笔书写教案。团队学员欧阳莉说:“胡老师给我的不是教案,是把教育当信仰的勇气。”

胡嵘苹有个“团队成长本”,里面记录着每个学员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紧张、第一次设计教案时的兴奋等。最后一页写着:“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愿做那个蹲下来,陪他们数成长脚步的人。”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团队迅速成长为广东省思政标杆团队,连续4届晋级省青赛,培养了16名省、市级名师,37名教学能手,46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员获15项国家级奖项及400多项省、市级奖项,工作室也获评“全国优秀教研团队”。从个人优秀到群体卓越,胡嵘苹用27年坚守印证着思政力量更在众行之远。

做常学常新的思政引路人

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胡嵘苹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渠长流常新的水。因此,“多读书、多学习、多充电”对她而言,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参与“新教师基金”首届“明师班”的学习经历,成为胡嵘苹教育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两年时间,700多个日日夜夜,“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理念,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教师发展“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也为她开辟了不断前进的路径。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到科大讯飞总部,从厦门大学到开封贞元学校,再到西湖大学,她不停奔波在不同的研修地点,不断拓宽视野、沉淀底蕴。新教育实验让她重新发现教育的诗意与可能,走出固有思维的窠臼。

她和“明师班”的学员们一起坚持共读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类书籍,在许新海、卢志文、李镇西等导师的引领下,研读了《思维与语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70余本书籍,进行线上研讨108次,共赏了《我的老师》《美丽人生》等20余部教育电影。在如饥似渴的求索中,她逐渐有了破茧的嬗变。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躬耕田野”和“构筑理想课堂”理念,也彻底改变了她的教学方式。她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社区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去乡村看脱贫后的新变化,让思政课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学生能触摸、能感受的“活教材”。而“构筑理想课堂”的理念,让她进一步打造有互动、有思考、有温度的课堂。

让每盏山村灯火都明亮

“老师,你会再来吗?能不能留下来?”胡嵘苹在新疆喀什的支教工作结束后,孩子们紧紧抱住胡嵘苹,不舍的话语让她眼眶湿润。这样的场景,在她27年的教育生涯中屡屡上演。在5年山区支教和15年帮扶送教时光里,她的足迹遍布广东韶关、清远,河南商丘,新疆喀什等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

在贵州铜仁,课后40多个孩子围着她要签名,一张张留言小纸条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礼物;在偏远山村,她用生动的思政课让孩子们看到大山外的世界。胡嵘苹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一台用于备课的电脑和一叠有孩子们留言的小纸条。“每颗种子都该被看见,每片土壤都值得被耕耘——教育强国,不仅仅是让大城市的课堂更亮,更要让每一盏山村里的灯都亮起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27年来,胡嵘苹以心有大我之爱,育心有大我之人。她接力主持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与媒体联合打造的“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节目,以45期触动心灵的视频激励全市10万教师重温初心、坚定信念,助力该月度视频项目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她担任市人大代表,5年撰写9条建议,为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胡嵘苹已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科创思政”教学模式被粤港澳大湾区23个区县借鉴,“情意思政”课例在新疆、西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推广,上千名教师从中受益。

“我只是做了一名思政课教师该做的事——用真心换真心,用信仰育信仰。”面对全国“最美教师”的荣誉,胡嵘苹始终从容淡定,她说:“我将继续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在‘躬耕教坛’与‘构筑理想课堂’的探索中,汇聚萤火点亮星河,继续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让思政课始终有温度、有光芒、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