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锋磊:坚守教育的原野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陆锋磊:坚守教育的原野

■本报记者 蔡丽洁

个人档案

江苏省天一中学执行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育对象、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对象,江苏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另眼看他

认识陆锋磊先生已很久了。1994年8月,我从梅村中学副校长岗位调任天一中学校长时,他已于199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此任教。32年来,他始终扎根天一校园,见证并参与了天一中学的诸多重要改革与探索。他是天一中学走向育人高地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我认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是管理者必须对教育的一些原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地方?当代学生有哪些特点?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学校管理者又必须能够把握学校优质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建设丰富课程、建设有责任心和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等等。对以上问题的认识,重点和难点工作的推进,没有相当的实践体验和长期的管理经历,是很难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的。而所谓成熟的经验一定来自长期主义的过程性体验。天一中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45年、聚焦课堂研究20年、生活德育20年,天一科学院建设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11年……这是属于天一的“长期主义”,陆锋磊先生在天一中学工作32年,浸润其中,继往开来,他的教育经历、管理历练,正是我以上观点的佐证范例。

在我接触过的校长群体中,鲜有像陆锋磊这般拥有丰富岗位淬炼的。他曾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18年,推动大语文教学实验,推动天一书院课程基地建设等,促使天一语文教学质量不断跃升,天一语文组沉淀出充满引导力的文化力量。他任师训处主任5年,推动青年教师培养,推进项目性课程研究,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他任教务处主任4年、分管教学副校长5年,其间不断优化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推进丰富课程建设,推进育人模式优化,学校教学质量高位稳定,学生各类人才群星灿烂……而正是这样的多岗位历练,长期主义的责任担当与探索实践,让陆锋磊先生成为了天一高地的执行校长。

明年,天一将迎来80周年校庆,我相信,陆锋磊先生拥有的丰富经验和满腔的天一情怀,一定是天一中学继续发展,高位发展的引领力量。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 沈茂德

陆兄的名字很特别——前锋先锋之“锋”,三石合体之“磊”。在我看来,他语文教学方面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建树,也正如其名。

我们之间缘分早结,十几年前他曾为我的生成性教学团队做过讲座。当时还没有出台现在的新课标,但新课标里“生活情境”一词已在其讲座中出现,足见其教学理念的前瞻性。

他主张“修身养学”,即修君子人格,养核心素养。一个短语生成出两个方向的意思:德与学。尤其是教学曰“养学”,说明学生的核心素养得来不易,需养而成之。养成是慢功夫,如同父母把孩子拉扯大。这道出了学校教育的真谛!他还借鉴书院智慧,推出书院课程,为“养学”找到一条极其重要的路径。这实际上是通过书院构建开放的学习场域,让莘莘学子养成自觉自励的精神。

既有“修身”“养学”作为世界观,又有“书院”作为方法论。陆兄的教育愿景如此美丽,却又能落地生根。它给天一中学带来了辉煌的办学实绩,使之成为一所驰名省内外的名校。

——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 李仁甫

图为陆锋磊与学生在一起

从1993年大学毕业初登教坛,到如今转型教育管理岗位,江苏省天一中学执行校长陆锋磊扎根高中教育热土,辛勤耕耘了三十二载,亲历江苏高中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校园是原野,教室是原野,语文是原野,而我就是这片原野上的树。”这是陆锋磊由衷的心声。

天生是个语文人

年轻时的陆锋磊也曾怀揣过成为“新闻人”“法律人”的梦想,然而,当他第一天走上天一中学的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的“语文人”血脉就觉醒了,不仅“要把书教好”,更“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回忆最初的那段时光,这位文采斐然的语文教师用了非常朴素的话语总结:“那个时候,凡事很认真。”

可是,“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第一堂公开课是上《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快速导入,展示主人公祥子的生活情境,他刻苦钻研“一笔画”,一气呵成地在黑板上画出祥子拉车的场景,将学生瞬间带入酷暑中的北平。教授《故都的秋》,他又另辟蹊径,从“悲秋”入手,带着学生一道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文化母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达成了“有品格、有文化修养的人能在个人遭遇和国家情怀的碰撞中整合出悲秋的情绪”的共识。

“语文课堂不是高速公路,而是广阔的原野。”陆锋磊始终在思考和探寻语文课堂的样态。他曾观摩一堂《兰亭集序》的教学课,教授方法止于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这对他触动很深,他反思道:“读《兰亭集序》,应该是‘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的感受——文化的丰富让人体会到无穷的趣味。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只有这样,知识才是生动的,厚重的,也才能使学生受到人类精神食粮的滋养。”

如他所言,文化,才是切入语文教学、以“小课堂”托起“大语文”的关键。2005年,天一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举办首届全国“聚焦课堂”研讨活动。陆锋磊参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同课异构展示,为了教好这篇课文,他“几近狂热”地把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柳宗元的诗集、传记等研究资料都吃透了,赢得了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钟梁“陆老师的课最大的亮点是教材解读”的赞誉。时隔5年,陆锋磊再上《始得西山宴游记》展示课,力求更上层楼。他从“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句话中体悟出“教师在积累大量材料和理论理念之上,还需要掌握跟学生互动的合适方法”的心得。再过5年,他的论文《逐层推捱 释题读人——〈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尝试》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他深入浅出,详细阐述了从文脉、文境、文眼入手,带领学生体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道。整整15年,从教材解读到读文释人、以文化人,陆锋磊的修炼不断精进,“看山还是山”。

某种意义上,陆锋磊在教学上更注重传统士人精神的传承。他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验,把“以文化人”的理想,凝练为“修身养学”的教育主张。“熟悉锋磊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自觉而积极的读书人。在锋磊的课堂上,我们会被他向善向上、不断精进的作风所感动。如果说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他一直把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泡菜水里。”陆锋磊2001年参加“锡山区首届品牌教师研修班”时的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储建明对他如是评价。

带领一群教书人

32年教学生涯,陆锋磊连续18年担任班主任,历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师训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执行校长,是天一中学从农村高中起步迈向高品质示范高中的改革亲历者与推动者。

2001年,天一语文组学科建设正处低谷,时任校长沈茂德“盯着”陆锋磊连听了三堂课后,将语文教研组长的重担交到了这位30周岁的年轻人肩上。陆锋磊大刀阔斧,锐意创新,引入钱理群主编的《新语文读本》,首创天一中学假期必读书单和81本推荐书目,并在全校设置阅读课;同时整合课时,施行阅读+写作+课文教学的“鼎足策略”,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学校每年拨款到位,由语文组统一购买学生阅读书籍。此后,一周2个课时的保障,每个月的读书报告会,“同组听、师父听、同行听”的不断打磨升级的阅读课,引领天一学子借时文阅读跳出校园看见时代与世界,在经典名著中感知人类命运与历史走向的交织,由影视作品体验真善美的人性人情……校园里悄悄地变了模样:课堂上抠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少了,注重课文整体美的教学多了;跑校门口小书摊看“地摊文学”的学生少了,图书馆阅览室里的阅读课热闹起来了,甚至出现了班级间“抢位”的盛况!学校又趁热打铁,在每栋教学楼里建起了年级图书馆。

课程设置的改变促使了育人方式的转型,也倒逼着教师的专业发展。2004年,高二学生黄莉在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现更名为“江苏省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大赛”)中写出了让评委拍案叫绝的决赛作文《在路上》,一举摘得特等奖第一名,这篇充满人生哲思的作品甚至被编入了苏教版《写作》选修教科书。而后几年,省教研室多次组织语文教师来天一学习交流,语文新教材的试点放在了天一,学校语文组先后获得“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苏省高中作文教学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到2009年时,学校遴选学生参加全省高中生作文大赛,学生们的作文里充满了关于历史的、哲学的、人类历史学的思考,陆锋磊一直担忧的“高中生精神缺钙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语文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2011年,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的陆锋磊投身教改一线,策划和实施建设“天一书院”,拓展语文第二课堂。学校图书馆里建起了国学馆,国学馆中轴树立八根紫铜柱,分别镌刻“天地、政通、礼乐、诗骚、二圣、七贤、史鉴、艺林”八图,引导学生追慕先贤风尚。接着,“天一书院”打开语文教学的边界,形成包含天一诗社、天一文学社、天一史哲社等18个大语文社团在内的人文素养社区,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破墙”式修学。到2019年,“天一书院”坚实地迈出了“全学科覆盖”的步伐,打通了学习空间、学习经验、课程资源、学习工具的通道,学生感慨地说:“我喜欢逗留在这里,因为这里都是和我趣味相投的人。”

陆锋磊始终坚定地认为,“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那些年里,每逢暑假,家中几平方米的阁楼上,小电扇呼呼地吹着,在同为“天一人”的妻子王宏娟的支持下,陆锋磊“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断行进在自我修炼、对话传统的路上。李吉林关于教学生涯“撑杆跳”的比喻,洪宗礼提出的“语文教师要站稳人格和学术的高地”,激励鼓舞着陆锋磊“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的追求,“静心阅读,认真写作,我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放松过”。关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天一书院等研究的30多篇论文陆续发表,参与、主持的《书院优秀传统导引下的语文“养学”模式构建》等多个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2016年,陆锋磊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2017年,他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一个读书人带领一群读书人,朝着教改更深处探索。陆锋磊担任省农村教师培育站导师,多次深入盐城滨海、南京六合等农村学校,为农村中学发展把脉;他每年指导青年教师,为同行作讲座、开公开课,与志同道合者长途跋涉。“我的学科师父的指引,就像《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仿佛若有光’。因为有‘光’的存在,我们穿过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迷雾,成为更有学科素养与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提到师父陆锋磊,天一中学教师张玲动情地说。青年教师童可参加省优质课评比,从市赛选拔到省赛出线,每一次关键的节点,“陆校长都会详细地指明改进方向”,助推童可一举夺魁。“无锡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是你的起点,你不能躺平,你还要带新教师”,教研组长穆军始终牢记陆校长的嘱托,带领语文组奋勇争先。2024年4月,江苏省高中语文陆锋磊名师工作室正式开班,来自全省的优秀语文人聚在天一中学的樱花树下,听陆锋磊认真地强调说“教育生涯是一场惟精惟一的修炼”。

培养更多卓越人

从2019年升任天一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2024年起担任执行校长,陆锋磊的角色逐渐从教育一线的探索者朝着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转变。更重的责任给了他更大的空间,更高的着眼点促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一方宁静的小天地,而要着眼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进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响应时代号召、尊重教育规律。在‘拓局’与‘守正’中促进人性完善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生,应该成为教育人的一种长期主义。”

怎么“拓局”?如何“守正”?怎么推动“长期主义”的实践?

天一中学曾以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而著称。陆锋磊把握住了这个传统,并以此作为突破点,深化改革。在他“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的主张之下,学校持续深化“三类丰富课程”体系构建工作,以打造学科基础课程、学术研修课程、学术挑战课程为特色,重点建设了“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天一书院课程基地”“健康与运动课程基地”等九大课程基地,逐步推进学科研修中心、工程思创中心、创新实践中心三大类85个学习中心的运转实施。其中,凝聚天一教改人智慧结晶的“天一科学院:自主学习模式探索”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经过多年实践,已成为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新思路和实践范式。

今年9月传来好消息,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省天一中学代表队凭借创新项目“智伴鱼优——基于RISC-V与AI大模型的智能生态鱼缸”,获得人工智能赛道(高中组)金牌。“智伴鱼优”项目就起源于“天一科学院”电子创客社团与无锡科创企业合作的人工智能课程。“‘智伴鱼优’不做只讲参数的机器,而要做有温度的科技作品。”队员们表示。学校种下的科学种子,正在天一学子的成长路上发芽开花。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卓越成长”,“天一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三类丰富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继续推进100%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100%的学生具备游泳、球类运动的技能,100%的学生学会烧四菜一汤,100%的学生做90课时志愿者,100%的学生精读80部推荐书籍,100%的学生参加50次“天一名人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搭桥修路。

2023年,无锡市首个中学运河船舶工程研创中心在天一中学揭牌。这门融合非遗文化、设计、建模、数字化、工程制作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落实“三高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又一次崭新尝试。高校、高中、高新企业三方联动,打破了教育围墙。当“南大·天一地空科学探究”“同济·天一人工智能”“中科大·天一量子科学探究”等特色课程在学校落地,当与高新企业合作共建的智慧教室投入使用,当高中校际之间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机制顺利运转时,陆锋磊理想中的“知识与生活、当下与未来、全面与个体”三个融通的教育图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今年5月,在天一中学第33届科技节上,学校宣布启动“三航”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以航空航天航海为核心领域,与南京理工大学等8所军工类高校、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签署共建协议,构建“中学—高校—研究所”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思政+科技+工程”融合课程体系,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从建立与单个高校的合作,到与一类高校、研究所集群共建,“三高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又一次升级了!

在今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陆锋磊面向全校师生慷慨致辞:“作为‘老天一人’,30多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代代天一人‘天道酬勤,一以贯之’,共同奠基并铸就了我们现在的成长与辉煌。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45年、生态校园建设30年、聚焦课堂研究20年、生活德育20年,天一科学院建设16年,实施国际教育15年、学生发展指导15年、中学生‘英才计划’11年……跨过一个个难关,征服一座座高峰,就像冬天的沉寂,孕育春天的生机。这是属于天一的‘长期主义’。”

现在的陆锋磊这样总结身为执行校长的“每日流程”:上午探索专业理性,下午回应社会事务,晚上回归学术生活。为了完成“每日流程”,他在校园里来回奔走的“每日运动量”总会超过两万步。校园里的草木随四时荣枯,师生迎朝阳而蓬勃生长,他奋斗于此,坚守于此。

“不管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教育最强大的基因应是‘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教育者应该永远探寻的一条路径,是让孩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中修养高尚的道德,并由此关爱自然、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这是教育应有的专业理性和社会责任,也是教师应该守正的初心。”陆锋磊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