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躬耕育人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躬耕育人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孙长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回答了“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来立教兴教、育人育才”的时代之问,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新的精神坐标。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家精神之“道”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立德树人:

让教师在求“道”中升华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具有高度耦合性。对于新时代教师来说,践行立德树人,首先要在博学躬行中明道。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努力成为博学多才、睿智深邃的教育者。其次,教师要在修身立德中信道。修身立德是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塑造者,真正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再次,教师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当下,部分教师注重“教事”,一味地追求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喻德”使命,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班会课等途径,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崇尚真善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开卷有益:

让教师在阅读中丰厚

陶行知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一文中说:“有些人做了老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是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是常青不老之保证。”教师应“终身学习”,要经常性地“充电”。那么教师该读什么样的书籍呢?一要读通识性书籍,做到文理兼备,古今兼有。如人文社科哲学以及科技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二要读专业书籍,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沟通艺术、教育评价、班主任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方面的书籍,提高理论认知水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多年来,江苏省洪泽中学坚持紧跟热点前沿,为教师选购各种经典著作,及时组织教师开展阅读。每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会收到学校赠送的“阅读大礼包”。通过不定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读书沙龙,促进校园浓厚的阅读氛围的形成。

对话交流:让教师在分享中感悟

畅通的对话交流机制,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个机制依赖于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为鼓励教师以主人翁姿态,从学理上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出真知灼见;从管理上对学校运行中产生的挑战,积极提出解决的办法。校园里的对话交流随处可见、随时发生,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线上的和线下的,学科性的和专题性的,座谈式的和报告会式的。此外,学科性质的有每周课堂教学评议、主备课活动,每学年面向全市的大型教学公开活动;主题性质的有读书沙龙、德育沙龙、教学沙龙以及各种主题的教育叙事或教育故事分享等。目前学校线上开通了QQ群、微信群以及校长信箱,教职工随时可以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学校设有专人及时跟进、反馈,并将好的建议不断纳入制度管理。

聚焦课堂:让教师在合作中提升

现代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要求决定了教师“单打独斗”是不切实际的。一节高质量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重难点分析,作出符合学生实际与认知规律的课件处理,开展问题情境素材的选取、例题习题的选择、学案的制作等活动,并配以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进行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这需要教师具有紧密、高效的团队精神,统筹策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精彩的课堂还源自师生的紧密合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师要不断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方法、体验过程、融会贯通。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环节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课堂评价应渗透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不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考,形成问题导向的思维品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反求诸己: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珍贵品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性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反思来慢慢实现。善于反思的教师对教学变革充满热爱与激情。他们往往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教育理论的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教学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形成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这是成为“大先生”,进而具有“教育家”精神品质的基本前提。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教学反思,也是一个“教书匠”逐步迈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这一艰难的跋涉,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系江苏省洪泽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优秀校长,南通市名校长培养对象)